在人生的美好畫卷剛剛展開之際,22歲的汕頭姑娘卻遭遇了命運的沉重一擊。3月10日,懷揣著對新生命的憧憬,她走進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接受輸卵管堵塞微創手術。這本應是一場幫助她開啟孕育希望的常規手術,誰也未曾料到,術后的一場意外,徹底改變了她和整個家庭的命運。
手術順利完成后,這名女子被推進復蘇室等待全麻蘇醒。這本是術后恢復的常規流程,卻成為了噩夢的開端。據家屬向大河報《看見》記者透露,在復蘇室內,由于喉罩移位阻塞氧氣供應,導致盧曉丹長時間缺氧。更令人揪心的是,當監護儀器因血氧驟降發出刺耳警報時,醫護人員未能及時察覺并采取有效措施,最終致使盧曉丹腦死亡,只能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體征。
事發后,家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與迷茫之中。他們難以理解,為何在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在省級三甲醫院的手術室里,會發生這樣令人痛心的事故。4月16日,當記者就此事采訪院方時,相關負責人表示事件原因仍在深入調查中。目前,家屬已向廣州市海珠區衛生健康局提交醫療事故鑒定申請,他們迫切希望能夠查明真相,讓涉事人員承擔應有的責任,并要求醫院公開道歉,還患者和家屬一個公道。
手術當日,時針指向下午1點30分,這名女子走進手術室。隨著主刀醫生嫻熟的操作,原本順利的手術在1個小時后宣告成功。家屬們懸著的心剛稍稍放下,卻不知一場意外正在復蘇室悄然醞釀。按照常規流程,術后患者被送入復蘇室等待全麻蘇醒,然而,家屬在手術室外的等待卻變得格外漫長。
其間,患者丈夫多次提出進入查看的請求,都被護士以"術后形象欠佳"為由婉拒。直到下午5點06分,醫生匆忙告知家屬,患者出現口吐白沫、肢體抽搐等緊急癥狀,需要立即轉入ICU搶救,此時的家屬還完全不清楚這場危機背后的真相。
家屬提供的麻醉記錄單,清晰勾勒出這場意外的時間脈絡。
數據顯示,患者在14點45分,血氧飽和度從正常的98%突然降至50%,隨后在15點出現數據空白,直至15點15分才回升至96%。這意味著患者經歷了長達30分鐘的血氧異常狀態。醫學常識告訴我們,人體正常動脈血氧飽和度需維持在95%-98%,如此長時間的缺氧,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如今,姑娘已在ICU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長達一個多月,最新的檢查報告顯示,腦死亡判定指標已明確,生命的未來充滿未知與憂慮。
在與醫院的溝通中,一段錄音曝光了事件的初步調查情況。醫院麻醉科主任表示,事發時雖有一線醫生全程在場,但可能由于喉罩位置發生偏移,導致氣道堵塞,氧氣無法有效輸送,加之患者自主呼吸未能及時恢復,最終造成窒息缺氧。當家屬追問為何監護儀報警卻未被及時發現時,主任坦言是醫護人員觀察不夠細致,對報警信號的敏感度不足。這樣的解釋顯然無法讓家屬釋懷,他們迫切想要了解涉事醫護人員的資質情況,更希望涉事人員能當面道歉。然而,醫院一句"復蘇室監控去年就已損壞"的回應,讓家屬追尋真相的道路變得愈發艱難。目前,家屬已向當地衛生健康部門提交醫療事故鑒定申請,要求醫院徹查此事并公開道歉,而院方則表示正在按照醫療糾紛處理流程積極應對,全力開展救治工作。
這起事件的發生,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對麻醉復蘇環節的認知之門。在醫療領域,一直流傳著"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的說法,這形象地說明了麻醉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麻醉過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誘導期如同飛機起飛,維持期好似平穩飛行,而復蘇期則相當于飛機降落。其中,起飛和降落階段往往是最危險的,麻醉意外也更容易在此期間發生,因此麻醉復蘇環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醫療規范,所有接受麻醉的患者在術后都需要進入專門的麻醉后監測治療室(PACU)進行觀察,直至達到安全蘇醒標準。《麻醉后監測治療專家共識(2021版)》明確規定,PACU的主要任務是恢復患者的保護性反射,監測和處理生理功能紊亂,保障生命體征穩定,及時發現并處理術后并發癥。為了確保這一環節的安全,PACU在人員配置和操作流程上都有著嚴格要求:麻醉醫生與床位的配比不低于0.5:1,且必須有具備急救能力的醫生在崗;護士與床位比例不低于1:3,其中至少有一名經驗豐富的中級以上職稱護士。同時,要求每15分鐘記錄一次患者生命體征,遇到異常情況隨時記錄,監測范圍涵蓋呼吸、血氧、心率等多個關鍵指標。在實際工作中,醫護人員通常會以更短的間隔進行監測,一旦監護儀發出警報,就應立即采取措施。
此次事件中提到的喉罩,是近年來在全身麻醉中廣泛應用的工具,它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等優點,但也存在一定風險。專家提醒,使用喉罩時必須確保位置正確并妥善固定,一旦發現移位,應立即進行調整,必要時更換為氣管插管,以保證氣道暢通。
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是對整個醫療行業的一次警示。它時刻提醒著我們,醫療安全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生命線。每一個看似常規的操作,每一個微小的環節,都可能關乎患者的生命健康。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深入調查,還原事件真相,完善醫療安全管理制度,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和責任意識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安全與安心,重塑醫患之間的信任橋梁,守護更多生命的希望之光。
來源:醫學之聲(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或知識產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醫務之聲”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本平臺選用僅用于科普,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