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2025年5月,多哈世乒賽的倒計時牌正懸掛在各國代表團駐地,可日本女乒主教練中澤銳的名字,卻頻繁出現在中日媒體的頭條。
這位前中國河北省隊運動員,就以“日本隊必須擊敗中國隊”的宣言,將自己推上輿論風口浪尖。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又為何會大放厥詞?
從省隊“棄兒”到東瀛教父
1989年,王銳(現名中澤銳)出生于河北石家莊,可他的乒乓生涯,卻始終籠罩在“差之毫厘”的宿命中,畢竟我們中國乒乓球界高手眾多,競爭非常激烈。
在省隊訓練期間,他就與現任國乒男隊教練劉志強互為發小,兩人曾在訓練館的日光燈下揮拍數萬次,汗水浸透的木地板見證著少年們沖擊國家隊的野心。
可當劉志強躋身國字號梯隊時,王銳卻止步于省隊冠軍頭銜,而在中國乒乓球的“修羅場”,這不過是金字塔底的入場券,而且直到24歲的他,也始終沒有能夠進入國家隊。
最終,王銳不得不選擇退役,而這意味著他告別了運動員的身份,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對于他來說,退役并不代表著結束,在2013年,王銳就攜帶全部積蓄遠渡日本,開始了他的乒乓球教練生涯。
而且對于王銳的選擇也并非孤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何智麗(小山智麗)等運動員,便開啟華裔運動員歸化日本的先河。
不過與他們不同的是,王銳的東渡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職業突圍,他先在名古屋乒乓球俱樂部擔任基層教練,將中國式高強度訓練與日本精細化管理的結合,逐漸在青少年選手中培養出平野美宇等新星。
而且在四天王寺高校和MIKIHOUSE俱樂部中,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心血,就連藤沼亞衣、石川佳美等諸多后來在日本乒乓球界嶄露頭角的優秀選手,都曾接受過王銳的指導。
尤其是在2017年亞錦賽中,平野美宇連克丁寧、陳夢、朱雨玲奪冠,這場“爆冷”使中澤銳的執教能力首獲國際認可。
“以中國之道攻中國之盾”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2025年4月,王銳就正式執掌日本女乒帥印,隨后就立下了明確目標,那就是打敗中國隊,帶領日本女乒拿到奧運會冠軍。
而且他還制定了“擊敗中國三步走”戰略,那就是通過高頻次封閉集訓,好讓隊員們更快適應高強度的比賽,而且他更是構建“中國式技術數據庫”,以此來分析中國隊的戰術,找出對手的弱點。
甚至他還在大阪國家訓練中心搭建的模擬場地,1:1復刻中國主力選手的技術參數,更是引入AI系統分析孫穎莎反手擰拉的旋轉系數,而這種近乎偏執的備戰方式,被日媒稱為“乒乓界的諾曼底登陸計劃”。
可以說他非常看重2025年5月,在多哈舉行的世乒賽,更是把它當做檢驗隊伍實力的大好機會,希望隊員們有所突破,為之后的洛杉磯奧運會做好準備。
甚至為了能在未來擊敗中國隊,他還重點布局“三板斧”,那就是提升發球旋轉變化、強化第三板搶攻效率、開發反手相持新套路,而且他的弟子平野美宇,就在2023年WTT薩格勒布站以4:3險勝孫穎莎。
最為主要的是,王銳每一次公開表態,都在中日輿論場激起漣漪,畢竟中國網友將其歸化為“競技叛徒”,指責他“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而日本媒體則將其塑造為“挑戰霸權的孤勇者”。
就連《桌球王國》,還直接推出專題報道《從中澤銳看日本乒乓的覺醒》,這種身份認知的撕裂,恰是全球化體育生態的縮影。
中國乒乓的“制度性碾壓”
不過面對日本隊的步步緊逼,中國乒乓球的回應更是顯得從容而篤定,孫穎莎、陳夢等主力選手的日常訓練視頻中,反手擊球時速突破120公里的數據、每周20小時專項體能訓練的課程表。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乒協建立的“天才少年追蹤系統”,已覆蓋全國2000余所體校,通過大數據篩選苗子,確保人才梯隊的無縫銜接。
而且這種制度的優勢就是在實戰中轉化為壓倒性戰績,2019-2024年間,中日女團交鋒12次,中國隊11次以3:0完勝。
即便日本隊祭出“人海戰術”(每場比賽配備7名教練、3名數據分析師),仍難撼動中國隊的心理優勢,正如早田希娜坦言:“對陣孫穎莎時,總覺得她的眼神能穿透我的戰術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