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5年9月,長征中的紅軍直到過了臘子口才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當地村民見戰士們愛護窮人,尊重民族習慣非常感動,紛紛邀請他們回家。
吃上了久違的熱湯熱飯、坐在熱騰騰的火炕上這一切都讓大家感覺溫暖心安,然而這暫時的“幸福”卻并沒有讓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沉淪。
毛主席非常清楚自從“俄界會議”后該去哪里生存,又該如何發展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同時在消息閉塞的藏區呆了數月,中央也急需了解外界情況。
偉人注意到哈達鋪這個敵占區,它雖偏僻卻是客商來往要塞,甚至還有能訂報刊,傳送書信郵政代辦所。
因此毛主席召來紅一團的聶榮臻、梁興初等人,指派他們立即出發到哈達鋪,偵察敵情,籌集糧食和物資。
然而令聶、梁等人沒想到的是,哈達鋪一行竟成為紅軍命運的轉折點。
梁興初
進入哈達鋪
時任紅一團政委的聶榮臻、偵察連連長梁興初和偵察連指導員曹德連齊齊匯聚在毛主席住處后,偉人說道:“哪個是偵察連連長?”
“我!”梁興初踏出一步應道。
“你裝扮一下即刻出發偵察敵情,摸清對方有多少人,指導員也有任務。”
曹德連趕忙上前:
“請你注意,給我找點精神食糧,凡是國民黨的報紙、雜志只要是近期的,都可以拿來。”
梁興初和曹德連受領任務,馬上離開軍團部,回到了駐地連隊商議對策,經過協商二人決定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進鎮后再分頭行動。
曹德連
當時紅軍駐地距離哈達鋪只有15公里左右,哈達鋪本身就是商貿發達的小鎮子,街道兩側分布大大小小商鋪二百多家,此地又是南來北往經商通道,因此它雖是邊陲小鎮,卻信息通暢、處處都是繁榮景象。
身著國民黨中校服裝的梁興初帶領一隊人馬,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哈德鋪城門外,守衛小兵剛想盤問,可一見梁興初衣服上的黃邊胸章,便立正站好,規規矩矩地行了個軍禮。
聽說有“中央軍”走訪調查,哈德鋪鎮長和保長也趕緊出來迎接,梁興初也是派頭十足,只輕哼一聲算是打招呼了,眾人來到鎮公所后,梁興初高揚下巴中氣十足說道:
“你們這都有多少人,糧草都備得多少。”
梁興初話音還沒落,鎮長和保長便爭先恐后,如實將情況一一匯報清楚,摸清底后,梁興初對旁人使了個眼色,接著偵察連便不費一兵一卒順利占領了哈達鋪。
哈達鋪的燒餅
9月19日聶榮臻率領紅一軍方面軍進入哈達鋪,以臨街院落“同善社”為司令部,話說當時紅軍戰士接連經歷湘江血戰、四渡赤水、又爬雪山,過草地,饑寒交迫中抵抗國民黨無休止的圍剿。
因此考慮到戰士們長期處于風餐露宿,忍饑挨餓,身體機能達到極限的狀態,政治部決定給每人發一個銀元,讓他們在哈達鋪“吃好”“休息好”。
按照當時哈達鋪的物價1個銀元完全可以買到5只雞,因此大家便趁機大快朵頤起來,徹底改善生活。
而聶榮臻在臨時司令部做好布置安排后,便掏出1銀元對戰士楊家華說:
“這是我的1銀元,你幫我到集市上買幾個燒餅,剩下的你自己解饞吧。”
楊家華
楊家華興奮應下來后,便接過銀元腳下生風直奔集市而去,一路上他左瞧瞧熱乎乎的包子,右看看剛出爐的鍋盔,肚子是嘰里咕嚕亂叫。
不多時楊家華便來到燒餅鋪,他歡快地喊道:“老板來5個燒餅。”
5個燒餅一裝好,燒餅鋪老板接過銀元一看說:
“這是什么錢,我沒見過,都是收的銅板。”
“這是銀元,1銀元能買5只雞呢。”
燒餅鋪老板忍不住驚嘆道:
以前那些老總從我們這吃啊喝的從不拿錢,紅軍就是咱老百姓的隊伍,講紀律,我再裝幾個餅給你。”
言罷,餅鋪老板從爐子里夾出5個燒餅,隨手抽出張大報紙,將所有的燒餅碼得整整齊齊,包裹得嚴嚴實實交給了楊家華。
楊家華帶著燒餅回到司令部后,聶榮臻正在與林彪商議給毛主席的電報內容,楊家華便把燒餅放在桌子上默默退了出去,不多時他聽到屋內聶榮臻急促得呼喊聲:
“楊家華,你快進來。”
楊家華心中一驚,以為燒餅有問題,趕緊跑了過去,沒想到10個燒餅是完好無損,倒是那裝燒餅的報紙被聶榮臻緊緊地握著,他激動地問道:“你這餅是在哪買的?”
“就是集市上的餅鋪,這餅有什么問題嗎?”
“這餅好極了,你去燒餅鋪再問老板買些報紙,不論價錢。”見楊家華有些怔愣,林彪著急催促道。
聶榮臻
聶榮臻拿過三個燒餅,塞到楊家華手里說:
“吃飽了快去快回,我們等你消息。”
接著聶榮臻與林彪齊齊坐下,聶拿起那張略沾油的報紙與林彪細細道來:
你看這張《大公報》,上面明明白白寫著山西軍閥閻錫山派兵進攻劉志丹紅軍,有紅軍就有根據地,這說明主席在會議上的提議是完全正確的。”
林彪也重重地點點頭,二人商議等楊家華拿來其他報紙,信息比對后再行向毛主席等領導人匯報。
不多時楊家華匆匆忙忙跑來匯報說:
“燒餅鋪老板那還剩一張上個月的《山西日報》,他說不要錢,只要能幫紅軍的忙就行。”
聶榮臻心中一暖,接過報紙再看:“劉志丹管轄三師,其下尚有十四個游擊隊,各種小組赤衛隊眾多。”
念到這里,聶榮臻與林彪眼睛雙雙一亮,異口同聲道:
“楊家華,以最快速度把報紙送到中央毛主席處。”
無獨有偶,幾乎與此同時,毛主席事前派出尋找“精神食糧”的曹德連在哈達鋪也有了重大發現。
國民黨的報紙
話說曹德連早前隨著梁興初順利進入哈達鋪后,二人便分頭行動。
前期為了不打草驚蛇,他并沒有展開行動,而是悄悄埋伏下來,眼看城中氣氛一如往常,他才帶著數人到郵政代辦所尋找近期的報紙雜志時,恰巧遇到住在郵局旁旅社的一個國民黨少校副官。
這個少校副官隸屬甘肅軍閥魯大昌部,他見到一身中央軍裝束的曹德連,諂媚不已連連點頭哈腰,還說自己剛剛用駱駝帶來了幾擔子最新的報刊、雜志、衣物等時下流行的新鮮玩意。
這可真是瞌睡了,有人上趕著送枕頭,想什么來什么,曹德連派頭十足地在框里翻出不少近期的國民黨雜志,報紙,再加上郵局里找到的幾份《大公報》。
他左右遞了個眼色,待“國民黨少校副官”被牢牢控制住后,就將這些報紙、雜志送至毛主席處,然而他還是略慢一步。
9月20日天剛蒙蒙亮時,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就收到了聶榮臻快馬加鞭送來的“燒餅鋪報紙”,他們如獲至寶,分頭閱讀起來,偉人是越看越高興。
他拉過張聞天說:
“洛甫(張聞天化名),你看,咱們可真是要感謝國民黨送來的及時雨啊,這張《大公報》上寫著,陜北赤色力量興旺,陜北境內23個縣城全部都屬于紅色范圍,還有這張8月1號的報道現陜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這說明陜北還有一塊幾乎與江西蘇區面積一樣的根據地!”
偉人忍不住驚呼道,張聞天也頻頻點頭:
“不錯,這與你之前的想法不謀而合,咱們現在應該盡快到哈達鋪,尋找更多有效信息。”
張聞天
“先不著急,咱們多對比幾份不同報紙,這樣信息更準確。”毛主席說道。
話音未落,黃德連也帶著數份《大公報》和其他雜志趕來,大家對比幾份報紙內容,日期更加確定了陜北存有劉志丹的紅色力量,便立即行動起來。
黨中央領導人及主力部隊大約7000余人在當天傍晚順利到達哈達鋪,毛主席和張聞天同志住進周總理為他們安排好的藥鋪后院平房里。
就在這間藥鋪內,張聞天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會議。
會議上除了對現有部隊進行整合外,大家紛紛手持紅藍鉛筆,對著一張張由聶榮臻、還有梁興初、曹德連新送來的報紙,把感覺所有關于陜北紅色力量的消息全部勾畫出來,進行詳細討論。
要知道當年信息傳遞可遠不如現在這么發達,再加上紅軍又在消息閉塞的藏區呆了數月,國民黨報紙上的信息對于經過萬水千山,沖破重重險境的中央紅軍來說,可謂是久旱逢甘霖,大家內心欣喜、激動的程度溢于言表。
賈拓夫
毛主席等眾人商討差不多時,特意讓葉劍英找來曾經在陜北省委工作過的賈拓夫講述那里的情況,賈拓夫本是陜西神木人。
只不過其兩年前在參與西安工作時由于叛徒出賣,陜北省委遭到破壞,他從后門逃出才能找到中央匯報陜北省委情況。
后奉命來到蘇區跟隨紅軍長征,簡單來說其實從剛開始長征起,黨中央就和陜北黨組織就失去了聯系。
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從國民黨圍剿中幸存的同志們在劉志丹的領導組織下,又秘密回到照金,并在那里逐漸把紅色力量發展壯大。
要知道當時全國的革命根據地已喪失百分之九十,陜甘寧根據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綜合以上種種情況,黨中央終于在9月22日做出將紅軍長征的終點放在陜北的重大決定。
長征的落腳點
于是乎一直流傳至今的說法,是關于我黨之所以能“確定長征落腳點”,是哈達鋪的“這幾張報紙”起的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不管是燒餅鋪老板的舊報紙,還是曹德連找來的大公報,它們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毛主席他老人家運籌帷幄,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就已經對最后的目的地先后有多個設想。
最開始黨中央想要在西南落腳(云貴川西康等地),這里有天然工事便于紅軍生存發展,但湘江一戰明顯可以看出我軍的西進路線已為國民黨掌握,所以再往西的話勢必鉆入敵人的包圍圈。
經過幾次會議后,與數次危難中力挽狂瀾的毛主席成為實際上的“軍事指揮決策核心領導者”,賈拓夫隨著大部隊長征時,毛主席就經常找他詳細匯報陜甘黨組織的紅軍以及當地的政治、經濟情況。
或許在那個時候偉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藍圖,特別是在毛兒蓋召開的會議上,毛主席專門提出紅軍的主力應該向北發展,只不過由于張國燾想“率兵南下自立”。
為大局著想避免不必要的沖突,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帶著紅一、紅三軍團單獨北上,途中在甘肅的俄界村又召開了“俄界會議”,偉人明確表明要到地域遼闊且敵人力量薄弱的甘肅東北、陜北活動的方針。
只是那時信息閉塞,陜北根據地到底怎么樣,現狀如何,有沒有被國民黨破壞,大家無從知曉,所以關于未來的落腳點仍無定論。
直到攻克了臘子口,偉人又一眼鎖定哈達鋪這個地方,它是由川入甘的唯一交通樞紐又是各路信息交匯處,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到達哈達鋪后,因為國民黨的報紙大家才明確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存在,也了解到近期情況,哈達鋪的報紙使得毛主席心中的藍圖更加具體化了,也讓我黨紅軍找到了明確的落腳點。
結語
話說毛主席嗜好讀書看報的確是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良好習慣,戰爭年代的偉人對讀書看報的需求如饑似渴。
紅軍每解放一個城鎮,毛主席都要派人到當地郵局搬來一捆又一捆的報紙,他細細查看每條新聞從不放過細枝末節,更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甚至能從國民黨報紙搜集出敵人政治、軍事、財政方面的信息,抗戰時期延安環境相對穩定些時,國民黨統戰區的報刊也比較容易搜集到,毛主席一下子就訂了14種報紙和19種刊物。
正是因為毛主席愛讀書看報,對信息的敏感把握、他老家人才可以在時局變換中步履不亂,甚至是對未來走向心知肚明,對國民黨蔣介石是了如指掌,擁有在戰場上剪草為馬,撒豆成兵的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