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流水線空了大半。
操作臺上跳動的藍光取代了工牌。
三十七歲的張姐攥著解聘書蹲在廠門口。 隔壁車間傳來機械臂切割金屬的嗡鳴。 新來的技術員說這批機器能二十四小時運轉。
"省了五百萬人力成本。"經理的皮鞋聲消失在走廊盡頭。 咖啡廳里坐著穿格子衫的年輕人。
他們敲擊鍵盤的聲音比縫紉機還密集。 "AI繪圖搶了三個月訂單。"設計總監撕碎了報價單。
幼兒園家長群炸開鍋。 機器人教師正在錄制古詩教學視頻。
王嬸把孫子轉到了更貴的私立學校。
菜市場東頭響起掃碼提示音。 自助稱重臺吞沒了老劉的秤砣。 "電子眼比人眼毒。
"他裹緊褪色的棉襖。
寫字樓電梯擠滿外賣箱。 穿黃馬甲的小哥盯著手機皺眉。 導航系統給他規劃了第十條逆行路線。
養老院的窗簾自動拉開。 護理機器人端著藥盤滑過走廊。 李爺爺把假牙藏進了枕頭底下。
這事兒,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技術員調試機器時被鐵片劃傷。 流水線為此停工三小時。
深夜的直播間亮著補光燈。 虛擬主播正在模仿人類打哈欠。
榜一大哥刷了二十個火箭。 工廠圍墻外開出培訓班廣告。
"三個月轉型AI訓練師"的橫幅在風里搖晃。 張姐摸了摸起球的工裝口袋。
我個人認為,機器永遠學不會安慰摔跤的孩子。 就像老劉總能記住張姨買菜不要香菜。 但報表上的數字不會說謊。
醫院走廊飄著消毒水味道。 心理科候診室排到二百零三號。 診斷書上印著"技術焦慮癥"。
當機器學會思考,人類是否還記得如何感受? 黃昏的廠區亮起兩排路燈。 一群麻雀落在生銹的傳送帶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