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站德州”
曲藝專場演出
時間 | Time
2025年5月4日(周日)15:30/19:30
場館 | Place
德州大劇院 · 大劇場
票價 | Price
全場30元
票務熱線|Ticket hotline
2237770/2237700
演出團體
濟南市戲曲曲藝中心
濟南素以“曲山藝海”著稱,清代劉鶚曾在《老殘游記》中對明湖居黑妞白妞姊妹說唱藝術有過精彩描述。20世紀中葉,濟南與北京、天津并稱中國曲藝三大碼頭,眾多曲藝泰斗如侯寶林、高元鈞、駱玉笙、馬三立等均在此登臺獻藝或揚名立萬。濟南市曲藝團正是在這方沃土上應運而生,于1955年掛牌成立,成為山東省延續至今的唯一一家專業曲藝藝術表演團體,有“齊魯曲藝第一團”之美譽。
劇團曲種多樣、節目豐富,既有山東琴書(北路)、山東評書、山東大鼓、山東快書等全國獨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曲種,又有河南墜子、西河大鼓、快板書、單弦、相聲、小品等久演不衰的傳統曲種。60年來,劇團先后培養和推出了一大批曲藝藝術家,如評書泰斗傅泰臣、鼓詞名家謝大玉、北路山東琴書創始人鄧九如、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楊立德、相聲大師孫少林、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郭文秋、西河大鼓表演藝術家張立武、全國八大評書名家劉延廣、山東琴書表演藝術家姚忠賢、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周弘等,均在中國曲藝界享有盛譽。
近年來,劇團主動適應新形勢、積極把握新常態,堅持藝術服務人民、精品奉獻群眾的原則,發揮文藝輕騎兵的優勢,創作生產了一大批優秀舞臺藝術和曲藝作品,年均演出450余場。劇團創演的話劇《泉城人家》于2013年先后參加第七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榮獲文化部第十四屆文華優秀劇目獎;話劇《茶壺就是喝茶的》成為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在第十屆山東文化藝術節上大放異彩,并成功入圍山東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5—2016年度資助劇目。2016年劇團創編的舞臺情景曲藝說唱《孔子說·說孔子》。山東琴書《曹鼐不可》,雙雙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姚忠賢、楊珀、羅曉靜、閆磊先后摘取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劇團打造的“開心甜沫”和“好客明湖”曲藝專場立足明湖居,堅持周周演,已成為省城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文化旅游品牌,為山東曲藝傳承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節目形式
01相聲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于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02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清末道光、咸豐年產生于魯中、魯西農村。因其主要書目為《武松傳》,故俗稱“唱武老2的”,又因其伴奏樂器與演唱風格特點的不同,亦名“竹板快書”或“滑稽快書”。1949年初高元鈞在上海報演出,文藝界依其源流、語言、代表性書目諸特點,定名“山東快書”。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動作連貫,動作幅度大,演員情緒強烈、夸張適度、人物塑造豐滿。
03河南墜子
墜子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墜子。
墜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鶯歌柳"兩種曲藝形式。從清代末葉開始,兩個曲種的藝人逐漸合流,在音樂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別是鶯歌柳的伴奏樂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墜胡以后,改彈撥樂器為弓弦樂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促成唱腔音樂的重大變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現。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墜子形成的標志,其時約在l900年左右。墜子從醞釀到形成,一直在民間流傳,保持著樸素的鄉土風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04山東琴書
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它是源于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
山東琴書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山東琴書產生于民間,根植于民間,語言極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語,比喻巧妙,生動韻味,獨具匠心。山東琴書分南、北、東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藝人和流派。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
05單弦
單弦演出形式最初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清光緒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軒自編曲詞,自彈自唱于茶館,自此單弦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實踐,單弦由單曲體的岔曲演變成棗核兒、腰截、牌子曲三種曲體樣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說唱結合的單弦牌子曲。清末民初,許多單弦票友下海賣藝,出現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眾歡迎。他們當中有善唱時調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這些曲調多被納入單弦唱腔曲牌中,使單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現力增強,所知單弦曲牌計有一百余支。 這一時期,是單弦藝術發展的全盛時期。眾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風格。最享盛名的有榮、常、謝、譚四大流派。
06板書聯唱
板書聯唱《武松打虎》故事發生在宋代清河縣。武松自少林寺學藝歸來,聽聞東岳廟起會,而會首是李家五虎,他們在當地無惡不作。武松不顧兄長阻攔前往趕會。在會上,李家老五“瞎炮仗”(瞎小五)在廟會調戲民女,被武松撞見。武松路見不平,出手教訓瞎小五,將其打得落花流水。武松最終打死惡霸瞎小五,為民除害。
語言風格:采用山東快書的傳統語言風格,節奏明快、押韻嚴格,大量運用方言俚語,生動形象且富有生活氣息,如對武松外貌和打斗場面的描述,十分鮮活地展現出人物形象和緊張的氛圍。
表演形式:快板書節奏緊湊,演員通過快速擊打竹板,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配合山東快書的演唱,將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員還會通過動作、表情等表演,增強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07西河大鼓
是北方較為典范的鼓書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源于清代中葉河北省中部農村,流行于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清道光年間,河北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在當時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書基礎上吸取戲曲、民歌曲調對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鐵梨鏵片,用大三弦伴奏,從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樂。至民國初年,有更多的藝人來到天津,代表人物有史振林、王振元、王再堂、郝英吉等。這時,它的名稱尚未統一,有河間大鼓、梅花調、弦子書、大鼓書、西河調、木板大鼓等稱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女藝人王諷詠在四海升平茶登臺演出。由于該曲種的藝人多是沿著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書寫海報時即將其定名"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演出節目單
河南墜子《小黑驢》
孫苗 馬業壘 金雪 孫艾佳
相聲 《買賣論》
李東旭 王鯤鵬
板書聯唱 《武松趕會》
孫峻青 尹國朋
西河大鼓《花唱繞口令》
胡娜 馬業壘 金雪 孫艾佳
山東快書 《魯達除霸》
牛雪格
單弦《大春景》
閆磊
相聲《鄉音家韻》
薛曉冬 高超
山東琴書《曹鼐不可》
宋攀攀 朱會強 崔福海 金雪
主持人:王莉莉
舞臺:楊帆 湛雷 孫樹禮
服裝:關文君
化妝:張明
帶隊領導:侯緒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