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于《強者破局》中深刻闡述:“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并非知識的堆砌,亦非年齡的徒增,而是勇于沖破精神的枷鎖,掙脫思想的牢籠。” 在當今這個相對文明與先進的時代,真正束縛一個人的,并非地域的限制,而是自身的認知局限。
再次品味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展開書頁,書中細膩描繪了人性的復雜,封建禮教對女性的重重禁錮,以及歷史浪潮中年輕一代的覺醒、熱血,還有歲月滄桑里某些靈魂無可避免的磨難。然而,合上書,“局限性” 三個字便赫然浮現。在 “時代局限性” 的枷鎖束縛下,個體選擇的局限性最終致使各自命運走向截然不同,只是大多數人都在這枷鎖下黯然消逝。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打破個人局限性著實艱難,而在當下,相對而言,雖有挑戰,但也存在更多可能。而打破自身 “局限性” 的關鍵,實則在于打破 “思維認知”。事實上,真正將人困于底層的,并非出身卑微、環境惡劣或能力欠缺,而是始終未能意識到以下三點。
一、不懂變通,認死理
白嘉軒怒不可遏,決意 “起事”。彼時,農民們已節衣縮食,艱難維生,“上頭” 卻還要增加征糧,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鄉親們怨聲載道,哭訴生活難以為繼。白嘉軒亦覺得 “上頭” 行徑實在欺人太甚,于是暗中聯絡原上其他族長,謀劃 “起事” 罷農,并約定以三聲銃子響為行動信號。當日,原上十里八鄉的農民們帶著農具齊聚小山坡,翹首以盼三聲銃子響起,而后一同奔赴縣委大院,以罷農抗議。
然而,事與愿違,出師便遭遇挫折。“上頭” 提前部署人手,死死守住各族族長家門口,使得原本聯合起事的族長們畏縮不前,無人敢放銃子。山坡上等待起事的農民們,左等右等,始終不見銃子聲響。他們一邊埋怨起事之人靠不住,一邊哀嘆自己的生活恐將再度陷入絕境,卻無一人思考如何突破這一困局。
就在此時,一位和尚挺身而出,他向眾人說道:“我們為何起事?是因為‘上頭’搶了我們的糧食,這是不讓我們活命,我們就把手里的農具交給他們,地我們不種了。銃子響不響并無大礙,此次進城,靠的是大家齊心協力,誰也不許后退,跟著我往縣里沖。” 唯有和尚看清了事情的本質,起事并非只為三聲銃子響,而是為了爭取自身利益。很多時候,我們做事不能僅僅著眼于 “做什么”,更要深思 “為什么做”,因為 “為什么做” 往往比 “做什么” 更為關鍵。
可惜,其他人對此并不認同,依舊固執地誓死等待三聲銃子響。更為荒誕的是,當白嘉軒在鹿子霖的監視下,費盡心思連響兩聲銃子后,僅有和尚和鹿三激動地向前沖。兩人身后剛有幾個人起身跟上,人群中便傳來一個聲音:“才響了兩聲,還差一聲。” 話音剛落,其他人紛紛蹲下,不再行動,繼續靜靜等待第三聲銃子響。和尚眼中滿是絕望與憤怒,只能發出 “爛泥扶不上墻” 的聲聲嘆息。巴爾扎克曾言:“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言下之意,那些認死理、不懂變通、不善思考之人,往往缺乏力量,難以成就大事。當執著演變成偏執,堅持淪為冥頑不靈,便根本無法看清方向,找不到出路,恰似在錯誤的地圖中尋覓正確的道路,只會漸行漸遠。
二、只經歷,不反思
白嘉軒和鹿子霖不幸被山上的土匪綁架。朱先生帶著鄉親們以及籌集到的所有錢財,前去與土匪談判。他深知面對的是亡命之徒,故而格外慎重,審時度勢,軟硬兼施,只為給白嘉軒和鹿子霖爭取最大的生還可能。
就在朱先生依照事先謀劃好的談判策略行動時,人群中突然傳來一個聲音:“我們這么多人一起沖進去,把他們堵死,還怕他們不放人。” 朱先生當即制止:“萬萬不可,咱們的人一旦沖上去,土匪的槍只要打死一個人,其他人必定作鳥獸散,到時候把土匪逼急了,嘉軒和子霖恐怕性命難保。” 愚者常常如此,高估自己,低估困難,這極易導致面對的現狀超出預期,最終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朱先生繼續耐心地與土匪周旋,憑借著他的智慧和膽識,最終成功救出了白嘉軒和鹿子霖。
這件事本應成為眾人深刻反思的契機,然而,大多數人卻只是將其當作一次有驚無險的經歷,很快拋諸腦后。他們沒有去思考朱先生談判策略中的智慧,為何要軟硬兼施,如何審時度勢;也沒有反思自己提出盲目沖鋒想法的幼稚與魯莽。在生活中,許多人也如同白鹿原上的這些鄉親,經歷了諸多事情,卻從不反思總結。不反思,就無法從經歷中提煉出寶貴的經驗教訓,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依舊會重蹈覆轍。
經歷只是一種過程,反思才是成長的階梯。就像河流,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前奔騰,不懂得在低洼處匯聚、沉淀,就無法形成深邃的湖泊。人亦如此,若只是機械地經歷生活的種種,而不進行深度反思,便難以實現認知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長。真正的智者,會在每一次經歷后,靜下心來復盤,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還有改進的空間,從而不斷優化自己應對生活的方式。
三、自我設限,畫地為牢
在白鹿原上,長久以來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模式,人們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不知不覺給自己設下了重重限制。例如,對于女子讀書識字,大家普遍認為這是違背祖訓、毫無用處的事情。白嘉軒的女兒白靈,生性聰慧,渴望讀書求學,追求更廣闊的世界。但在白鹿原的大環境下,她的想法遭到了父親等眾多人的強烈反對。白嘉軒覺得女子就應該遵循傳統,在家相夫教子,讀書識字是男子的事情。這種自我設限,不僅阻礙了白靈個人的發展,也反映出整個白鹿原村民思維的僵化。
自我設限的人,總是依據過往的經驗、他人的評價或者社會的固有認知,為自己的人生劃定邊界。他們還未嘗試,就先在心里給自己下了定論:“我不行”“這不可能”。就如同在自己周圍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墻,將無數的可能性拒之墻外。然而,生活中有無數的例子證明,那些打破自我設限的人,往往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就。他們勇敢地邁出舒適區,挑戰未知,從而發現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上述這些思維局限。若想實現人生的突破,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就必須像勇敢的拓荒者一樣,拿起 “反思” 與 “變通” 的利刃,斬斷 “認死理”“不思考”“自我設限” 這些束縛我們的藤蔓。當我們真正打破這些思維枷鎖,便能如同振翅高飛的雄鷹,穿越重重迷霧,向著光明與自由的天空翱翔,擁抱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勇敢地突破局限,去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