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未成年犯罪主題的電視劇《無盡的盡頭》,其中有一個案件講的是以一個名叫黃家旺為首的男孩,霸凌同學導致同學墜樓死亡的事情。
案件審判,黃家旺被判有期徒刑8年,正常情況下,一個未成年孩子,遭遇8年有期徒刑應該懊悔、自責。
然而,從小猖狂慣了的黃家旺卻沒有,他自從進入少管所后,不僅沒有絲毫反悔之心,反而還對少管所的管教發脾氣,動不動就頂撞管教,挑起是非。
對于這種冥頑不靈的孩子,如果是普通管教肯定忍不住翻臉,對這孩子一頓訓斥,但在少管所工作了多年,深諳教育之道的白隊長卻沒有這么做。
他對男孩的頂撞視若無睹,不做過多的訓斥與介入,如果男孩行為實在過分,比如有一次動手挑起事端,就直接關他禁閉,讓他處于一個完全靜音的環境,無法與任何人交流,別人也無法聽到他的怒吼與反抗。
這一招對男孩確實很有效。
看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了教育心理學家、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曾提到的一個詞“烏鴉定律”。
有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處于青春叛逆期,對自己的話根本聽不進去,回到家要么摔門,要么把自己關在屋里不出來,自己嘗試過怒吼、責罰,甚至斷掉兒子的零花錢,但都沒啥用,甚至被兒子拉黑了。
面對這位媽媽的求助,李玫瑾只說了一句:“你越像刺猬,孩子越會縮進殼里。不如試試‘烏鴉定律’。
何謂“烏鴉定律”?
烏鴉和鴿子是好朋友,他們一起住在小森林里。
有一天,烏鴉向朋友鴿子告別,說要搬離森林了。
鴿子問烏鴉為什么要搬走?
烏鴉說,其實自己也不想搬走,但是這里的動物對自己太不友善了,它們都嫌自己的叫聲太難聽,自己實在待不下去了。
鴿子沉思良久,對烏鴉說道:“朋友,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無論你飛到哪里,都不會有人歡迎你的。”
這就是李玫瑾老師口中的“烏鴉定律”。
在親子關系里,很多父母總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教育孩子,認為孩子不尊重自己、頂撞自己,就是孩子存在問題。
卻不知,自己居高臨下的教育姿態,正如森林里“聒叫”的烏鴉,令他人生厭。
第一步:學習鴿子,啟動觀察模式
如果孩子沉迷手機游戲,你只懂得用“沒收手機”這一種方式處理問題。
那么大概率上孩子會對你產生抵觸情緒,或者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其它地方,比如對家人發脾氣,故意完不成作業,甚至偷摸的尋找玩手機的機會。
斯坦福大學“需求解碼溝通法”實驗顯示:當父母能準確地說出孩子的隱藏需求時,比如你希望被尊重選擇權,孩子的對抗行為會減少68%。
當孩子不尊重你、拒絕溝通時,我們除了要保持冷靜,避免直接指責或翻臉等正面沖突。
還要學習烏鴉的好朋友鴿子,啟動自己的觀察模式,看看孩子到底是因為啥沉迷手機,發現孩子的隱藏需求,然后準確的說給孩子。
第二步:閉上烏鴉嘴,創造靜默空間
看過一檔親子綜藝節目,節目中有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女,一言不合就干架。
比如,有一次,媽媽自作主張給女兒報了一個比賽。
女兒知道后卻十分排斥,面對媽媽的勸解,甚至說出:“打死我也不去”的狠話。
被激怒的媽媽,拿起給女兒剛買的衣服就剪了個稀碎;
見狀,女兒也氣不過,趁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偷偷剪碎了媽媽心愛的衣服、襪子。
媽媽威脅女兒說:“這事你必須給我道歉,不然的話這事就過不去。”
女兒卻覺得媽媽沒事找事,不尊重自己,瞎給自己報班,而且還是媽媽先剪了自己的衣服在先,所以死活不道歉。
就這樣,母女倆一直保持著劍拔弩張的關系,誰都不理誰,誰都覺得自己委屈。
原本相親相愛的母女,為啥會相愛相殺?
原因就是她們都像烏鴉一樣,發出令對方厭惡的聲音。
心理學中的“情緒預警機制”指出:當沖突升級時,暫停對話能避免矛盾激化。
作為父母,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我們必須先放低姿態,閉上自己的烏鴉嘴,創造一個 “靜默空間”,等各自情緒平復后,再以平和理性的態度開啟對話,如此或許能打破僵局。
第三步:主動共情,重建情感連接
親子之間的矛盾之所以持續升級,就是因為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場想問題。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對母女,媽媽覺得自己的苦心不被女兒理解;女兒覺得媽媽不尊重自己,二者都覺得自己沒錯,對方不可理喻。
“情感賬戶”理論的提出者戈特曼曾說:親子關系中,每一次對抗都是“賬戶支出”,而共情是“存款”。當“存款”足夠時,孩子才會愿意傾聽建議。
作為父母,當孩子與我們對抗時,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往“情感賬戶”存過款?“情感賬戶”里是否還有余額?
如果余額不足,或者說你壓根就沒在哪存過款?
那就從現在開始閉上“烏鴉嘴”,,開始存款,開始共情,開始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的想法與感受,少命令、多尊重,用共情替代指責。
當你的孩子不尊重你,頂撞你時,你都是如何處理的?
歡迎各位家長評論區留言討論,供其他有類似困擾的網友參考~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