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嶺,這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土地,是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中共中央領導的住所。當年,這里曾掀起大生產運動與整風運動的熱潮。如今,中共“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成為可供參觀的重要歷史遺跡。
楊家嶺革命舊址坐落于陜西省延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的楊家嶺村。1938-1940年以及1942-1943年,中共中央在此領導中國革命。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澤東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中央大禮堂等工程建設,環境喧鬧,毛澤東等領導人和部分中央機關遷至棗園。1942年,又回遷楊家嶺。1943年,毛澤東等領導人再次陸續搬往棗園。
在此期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諸多重要文章。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于此處召開,并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同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盛大舉行。如今,此地作為革命圣地,面向公眾開放。
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楊家嶺持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同時領導解放戰爭,還推動了大生產運動與整風運動的開展,召開了黨的“七大”以及延安文藝座談會。
1942年,中央大禮堂在此建成。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七大”選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及中央書記處主席。
自此,毛澤東始終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一職,中國共產黨也發展成為僅次于蘇聯共產黨的世界第二大政黨。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一次,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澤東在此居住。1940年秋,由于中央大禮堂的修建,他遷至棗園居住,1942年又搬回楊家嶺。1943年,毛澤東等領導人陸續從楊家嶺搬往棗園。
在此期間,毛澤東揮筆寫下《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被敵人反對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共產黨人>發刊詞》《紀念白求恩》《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等諸多光輝著作。
此地作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長最久的駐地,其間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事件。
1946年8月,毛澤東于楊家嶺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事世人皆知。針對當時盛行的“恐美病”,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一著名論斷。
1939年7月,周恩來從楊家嶺駐地出發,前往中央黨校作報告,途中坐騎受驚,他不慎摔倒在石巖上,右臂骨折。因當時醫療條件有限,致使右臂終生殘疾,只能彎曲六十度。
1939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毛澤東偕夫人江青、劉少奇、張聞天攜夫人劉英、博古、李富春與夫人蔡暢等,在窯洞前為鄧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許明舉辦婚禮聚餐。席間,孔原被戰友們灌得酩酊大醉,而鄧小平酒量不凡卻未醉,原來是李富春等人巧妙用計,以水代酒,使鄧小平免于醉酒。
確立毛澤東思想
楊家嶺,這座原本籍籍無名的陜北小山村,因中國共產黨與中共中央的進駐而聲名遠揚、蜚聲中外。在這里,誕生了一系列推動中國歷史巨輪滾滾向前的重大決策,諸如百團大戰、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在這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中一場又一場至關重要的會議,像延安文藝座談會、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中共七大;在這里,問世了一篇又一篇對中國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的光輝著作,如《整頓黨的作風》《新民主主義論》《愚公移山》。
中共七大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不僅明確了黨的政治路線,更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鄭重寫入黨章。七大全面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來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有力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讓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更為清晰明確的認知。它從政治、思想與組織等方面,為黨引領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而深厚的基礎。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之中,矗立著一座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于此隆重召開。當時,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達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他們代表著全黨121萬黨員。毛澤東同志在此次大會上,不僅致了開幕詞與閉幕詞,還作了《論聯合政府》這一意義深遠的政治報告。當我們步入中央大禮堂,內部陳設依舊保留著66年前的模樣,歷史的痕跡清晰可見。
主席臺的正中央,赫然陳列著毛澤東與朱德的巨幅畫像。會場后方的墻壁之上,“同心同德”四個大字高懸。兩側墻壁,則對稱懸掛著4幅分別寫有“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標語。沿著墻邊,24面紅旗獵獵飄揚,它們象征著中國共產黨歷經24年艱苦卓絕奮斗的光輝歷程。插放紅旗的“V”字形木座,寓意著革命勝利的偉大標志。而在主席臺的正上方,一條醒目的橫幅映入眼簾:“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黨的七屆一中全會,成功選舉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以及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至此,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思想與組織層面實現真正成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毛澤東思想正式寫入黨的旗幟,成為指引全黨前行的指導思想。
中共七大歷時50天,是黨的歷史上會期最長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共舉行21次全體會議,也是全體會議次數最多的一次。在黨史專家、延安大學教授楊延虎看來,七大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之名載入史冊,這既是歷史的必然,更是歷經艱辛才達成的。
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日臻成熟,以及1943年共產國際的解散,中共七大獨立自主地制定了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路線、方針與策略。歷史已然證明,這些路線、方針和策略是完全正確的。此外,中共七大還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將黨在長期奮斗歷程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高度概括為三大作風,分別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風、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從中共六大到中共七大,受戰爭、交通阻隔等因素影響,兩次會議間隔長達17年。在此期間,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六屆七中全會以及開展的整風運動,為七大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思想與組織基礎。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以延安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整風運動。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的諸多重要著作便是在楊家嶺的窯洞中撰寫而成。
1942年2月,毛澤東相繼發表《整頓黨的作風》與《反對黨八股》的講演,一場以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整頓文風為主要內容的整風運動,在全黨全面鋪開。同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于會上發表講話并作總結,清晰闡明革命文藝為人民服務,且首要為工農服務的根本方向。
此次整風運動秉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著重提升黨員的思想認識,致力于團結同志。全黨整風運動,不僅是一次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活動,更是一場破除黨內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與蘇聯經驗神圣化錯誤傾向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通過整風,實現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全黨新的團結與統一,為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增強黨的戰斗力,提供了成功范例與偉大創舉。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