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梁永飛 通訊員 王強 宋鵬)桃李綻芳華,水木榮春暉。為落實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聚焦新時代“雙減”背景下科學教育路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25年4月29日,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育觀摩研討暨西航三校教育集團第二十二屆“桃李之春”教學節活動在西航三校東校區舉行。本次活動以“數·智賦能——聚焦科學素養提升 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為主題。活動由西安市教育局指導,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未央區教育局協辦,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未央區西航三校教育集團承辦。
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教育局體衛藝處、未央區教育局、未央區關工委、西安市學會科技服務中心、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相關領導,西航三校教育集團及各校區班子成員,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教科院、西航三校教育集團家長代表、西安市教科院、市區相關學科教研員、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第41協同組成員學校校長教師代表、西安市科學教育實驗校相關學科教師 ,咸陽、安康、漢中、山陽、西咸新區等地市友好學校、共建校代表、陜西廣播電視臺、陽光報等媒體朋友共計400余人參加活動。
集團科學教育成果展示分別在葉脈廣場、下沉廣場、少年科學院和操場舉行。集團各校區在葉脈廣場分別以“花間解語 春和景明”、“浮翠流丹 彩云繽紛”、“光影交織 歲月留痕”、“國風鼓韻 舞動新光”為主題進行繪畫、手工作品展示。陽光學子以剪紙、黏土、扭扭棒、刻刀、玻璃、錫紙、毛球、燒箔等為媒介,通過繪畫的藝術形式,精心創作出的畫作、手工美輪美奐,使眾多參觀者流連忘返。
操場學生的武術操、科創操及健康節班級優秀科創節目展現了陽光學子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下沉廣場學生帶來的以“科技筑夢 智慧成長”為主題的科技實驗秀讓人耳目一新。
活動開幕式由西安市教科院解慧明院長主持。未央區教育局王細芳局長致辭。王局長指出未央教育以“1615計劃”為指引,堅持質量和內涵并重,在加強科學教育,構建特色科技教育體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未來將在優化課程建設、加強師資隊伍、搭建科教平臺、加強設施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努力打造好科技教育示范區,助力學生科學素養提升。
揭牌儀式上,西安市學會科技服務中心副主任賀健 、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副教授郭慶、中國教科院課題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鄒貴東、西航三校教育集團總校長楊輝、黨總支書記田敏、教學副校長鄭建茹共同揭牌。西安科學家博物館基地校、“未來科學棟梁成長計劃項目”試點學校、以數字化轉型促進教育新形態研究課題實驗學校,三塊牌匾是榮譽,更是責任和激勵,期待我們以榮譽為新起點,共同開啟教育新篇章。
西航三校教育集團總校長楊輝帶來《數智賦能科學教育實踐與思考》的主題分享。楊校長著重介紹了學校通過科學課程優化實施、科學興趣培養和科學實踐及家校合作等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科技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實踐探索模式,帶給與會者許多思考。
西安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綱對西航三校科學教育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提出學校和教師要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增強人工智能的引領和應用。指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應該具有高質量、適合學生和深度改革的特點;要轉變育人模式,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培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挑戰。
西航三校科學團隊師生帶來的“閱未央·綺夢三航”課程主題分享精彩紛呈。通過視頻觀看和現場解說的方式,展示了未央科技產業發展、西航科技館參觀收獲、西航子弟的航空情懷、科學家養成記——單人實驗操作及未來科學家成長計劃成果分享等,展現了學校師生在“航文化”課程實施中的務實努力和扎實行動。
陜西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白浩教授帶來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路徑與實踐》的大會主旨報告。白教授分析了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其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指出大模型生成AI廣泛應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學教育需要轉型,以適應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時代要求。白教授建議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增強科學興趣、培養探究精神、重塑課程體系、營造科研作風等方面努力。倡導興趣導向、沉浸式、探究式教學、將AI融入多學科,做好STEAM、創客課程建設等手段的融合運用,用數字技術重構教育教學生態,重構科學素養培育生態。帶給與會老師更多思維的碰撞與啟發。
主題沙龍環節。西安市教科院辦公室羅理想主任邀請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科學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深耕實踐的校長以及家長代表圍繞“數智賦能-聚焦科學素養提升 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與談者從政策、管理、課堂、協同、家庭五大維度的精彩分享,讓我們看到數智賦能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級;科學素養的養成需要打破邊界,構建數智時代“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育人生態。
下午精彩繼續。來自集團四個校區的10位教師分別帶來“航文化”課程、數字化賦能習作課程、整本書閱讀和數智課堂觀摩展示教學。結合不同學科和課型,老師們以學生素養提升為目標,以數智技術為手段,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思考感悟、探究發現、體驗成長。市區教研員商小紅、齊燕穎、馬俊華、駱向暉、舒俊、于紅梅、程創立、王欣及郭慶教授、鄒貴東主任等對老師們的教學進行精到的點評。認為老師們的課堂能夠聚焦素養培養,通過情景任務設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注重體驗感知,善于合作探究,能夠借助信息手段和數智技術服務教學,課堂效果好。希望老師們不斷強化數智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活動設計的指向性、針對性,使人工智能更好的與教學融合,提高教學實效,助力學生素養提升。
讓大家張開雙臂擁抱人工智能教育新時代的到來。著眼未來,著手當下,持續探索數智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堅持數智時代教育教學變革實踐與探索,用行動積累改變的力量,為創新人才培養和教育強國建設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