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對老教授夫妻,他們的晚年充滿了凄涼。最終,老兩口病逝于養老院,身后事也是由養老院代為處理。眾人不禁心生疑惑:難道老教授夫妻沒有兒女嗎?真相卻令人憤恨不已。
這對老教授育有兩女一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那個物欲尚未如今日這般膨脹的年代,夫妻二人省吃儉用,耗盡積蓄,將三個孩子一一送往美國留學。孩子們也確實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個個出類拔萃,這讓老兩口深感自豪,覺得自己為孩子們創造了美好的未來。
可時光流轉,子女們選擇在美國定居,曾經風光無限的老教授夫妻漸漸被遺忘。他們與國內的子女失去了聯系,仿佛成了被時代遺棄的角落。退休后的老教授夫妻,雖有著豐厚的退休金和補貼,但身體每況愈下,頻繁出入醫院。養老院多次聯系他們的子女,希望他們能回國看看父母,可子女們卻以“忙”為借口,一次次拒絕,僅僅給予金錢上的支持。最終,老人在醫院孤獨離世,至死都沒能等到他們傾盡全力培養的“優秀”兒女。更令人心寒的是,養老院通知子女回國辦理葬禮,他們依舊冷漠拒絕,還讓養老院代辦,甚至要求拍照作為“線上葬禮”的紀念。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如此涼薄的兒女,即便再優秀,又有何用?
可悲的是,類似的事情并非個例。浙江一則女孩因手機問題踢打父親、破口大罵“畜生”的新聞,同樣讓人怒不可遏。視頻中,女孩對著父親大聲咆哮:“你動我手機,你怎么敢的?”邊罵邊去搶奪父親手中的手機。一旁五六十歲的父親,盡管深知女兒過分,但因太過擔心女兒,并未讓她得逞。父親的躲避讓女孩更加憤怒,她對著父親拳打腳踢,怒罵聲不絕于耳:“特么你個畜生,你怎么敢的呀。”女兒的罵罵咧咧終于激怒了父親,他扇了女兒一巴掌。女孩被打蒙后,發瘋般怒罵詛咒:“你這個老不死的畜生,你敢打我,打呀,打……”
林則徐曾言:“存心不好,風水無益;父母不敬,奉神無益。”一個孩子若不懂感恩,即便其他方面再優秀,對家庭、對社會也無益處。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遠勝于養出千千萬萬個優秀的“白眼狼”。
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不少中國父母自詡為優秀的家庭教育家,卻無法阻止自己在孩子心中地位的下降。許多父母滿心疑惑,自己付出全部愛與精力撫養孩子,為何孩子如此令人心寒,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更不懂得尊重自己?人們不禁反思,究竟是人性本就涼薄,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曾有視頻顯示,14歲男生回家便拿起手機玩游戲,父親提醒他寫作業,他卻置若罔聞。父親再次提醒,兒子竟怒吼回應:“做了!”父親生氣,兒子卻反駁:“我這樣說話怎么了,我讓你說我了嗎?”父親無奈解釋擔心他的學習,兒子又懟:“我讓你說我了嗎?我什么身份,你什么地位,你配管教我?”父親被懟得無言以對,只能干笑。這樣的場景讓人憤怒,這哪是養兒子,簡直是養祖宗。越是卑微的父母,越容易養出對父母毫無敬畏之心的孩子。父母應把握好為人父母的權利,該管則管,不能妥協時必須堅持,讓孩子心懷敬畏。
一位清潔工大叔走進手機店,羞赧地表示要買最新款蘋果手機給兒子。店員見他衣著普通,好心詢問,得知為了買手機他們已多次爭吵。大叔無奈掏錢,掏出的錢有百元大鈔,也有零錢,甚至還有硬幣。店員于心不忍,打電話與孩子溝通,希望他換實惠的舊機型,可孩子堅持要最新款。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中指出:“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父母做得過多,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還讓孩子習慣享受父母的付出,久而久之,便“理應”如此。孩子不尊重父母,往往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們不尊重自己的機會。
綜藝節目《放學后》中,女兒寫作業時,媽媽不停嘮叨:“B+,你還好意思說B+,這個加號跟B放一起沒用!”女兒翻白眼,讓媽媽好好說話。媽媽卻開啟嘮叨模式,說自己舍不得吃穿,希望女兒出人頭地。女兒嘗試溝通,表示自己有目標會努力,媽媽卻不依不饒。女兒被激怒,拍著桌子怒吼:“如果你再這樣逼我,我真的會反!”父母的碎碎念通常起不到教育作用,只會損耗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權威削弱,父母與子女間的敬重也會隨之消失。
心理學家曾仕強先生曾說:“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心中有父母的孩子,必會恪守尊重父母的底線。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通常懂得感恩,這不僅是美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