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一日,市民在沙坪壩區人民醫院門前設置的“助醫等候區”休息。
江北區紅黃路中國石油(紅旗河溝加油站)往轉盤方向,車輛行駛在改造后的4車道上。(本版圖片由記者張錦輝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交通擁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今年,重慶中心城區正著力實施交通緩堵促暢攻堅行動。其中,在學校、醫院周邊、轉盤等道路節點位置,確定了100個堵點納入交通“微改造”項目。何謂“微改造”?就是投入小、見效快,要“花小錢辦大事”。這是重慶在加快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進程中,正在竭力探索的新路子。重慶“微改造”效果如何,記者在中心城區選取了三個比較擁堵的地段進行了探訪。
探訪1
路段 紅黃路中國石油(紅旗河溝加油站)往轉盤方向
手術 50米拓寬,三車道變四車道
工程投入 約5萬元
擁堵縮短時間 10分鐘以上
近日,網約車司機張展波欣喜地發現,從紅黃路中國石油(紅旗河溝加油站)往紅旗河溝轉盤方向順暢了許多,至少能省10分鐘。
這一變化得益于紅黃路中國石油段新增了一條車道。這里是連接紅旗河溝轉盤的重要通道,共有4條,其中右邊兩條為右轉道。雖然右轉道車流量很大,但沒有出現明顯擁堵。
記者發現,靠紅旗河溝加油站一側的道路設施,有被拆除的痕跡。“這里原來是綠化帶,我們拆除后重新施劃標線,將原有3車道變為4車道,并同步完善隔離護欄和警示標識。”江北區城市管理局市政所觀音橋片區負責人孫夢馳說。
原來,該路段此前只有3車道,其中通往紅旗河溝轉盤僅有1個車道。早晚高峰時段,通往紅旗河溝轉盤的車流量巨大,車輛常占用直行上橋車道,導致整個路段通行效率低,擁堵現象突出。去年12月,該路段納入首批“微改造”路段。
據了解,該路段“微改造”僅花了約5萬元,而且幾乎是在市民和過往司機“無感”的情況下完成的,改造從今年1月2日啟動,1月15日就完工了。
“我們采取了夜間作業、分段推進模式,最大限度減少對交通的影響。”孫夢馳還介紹,江北區今年預計完成10個路段的堵點亂點小切口治理,總投資金額80萬元左右。目前,已有6個路段完成治理,緩堵效果都不錯。
探訪2
路段 沙坪壩區人民醫院、沙坪壩區樹人小學
手術 公交停車港延長40米,新增臨時車位,新建“助醫等候區”等
工程投入 11萬-12萬元
擁堵縮短時間 10分鐘以上
近段時間,前往沙坪壩區人民醫院看病的市民發現,公交站周圍環境有了大變化:醫院對面閑置地塊新增停車位,市民停車再也不用繞圈圈;公交道延長,可容納6輛公交車同時停靠;新增了護學驛站,配備了飲水機、桌椅以及應急藥、雨傘等物品……
“以前像打仗,現在可以不慌不忙地等孩子放學了。”4月15日下午4點半,正是放學高峰期,一位家長在等候區等孩子放學。
很難想象,兩個月前,這里還是沙坪壩最嚴重的堵點之一:從小龍坎轉盤堵到三峽廣場,800米的路程要擁堵10分鐘以上。
改變發生在“微改造”之后。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市政處工作人員余澤海介紹,以前,從站西路過來的公交車要停靠人民醫院公交站停車港,需要橫跨3個車道,而且公交站停車港僅能容納3輛公交車同時停靠,早晚高峰時段,公交車排隊進港,周邊道路擁堵不堪。
針對這一情況,沙坪壩區城市管理局會同相關部門,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和論證,于今年1月15日啟動改造工程,2月底完工。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擴容停車港,拆除綠化帶200平方米、護欄85米,將停車港延長40米,總面積達110平方米,使同時停靠公交車數量從3輛增至6輛;二是優化交通組織,新增18個“即走即停”臨時車位,規范接送車輛停靠秩序;三是提升道路品質,將原水泥路面升級為彩色瀝青混凝土路面層,既提高了行車舒適度,又美化了城市環境。
據了解,沙坪壩區今年預計將完成3個路段的堵點亂點小切口治理。“總投資也不大,11萬到12萬元之間,起到的效果立竿見影。”余澤海提到一組數據,改造后沙坪壩區人民醫院公交站早晚高峰時段公交車接送停車時間由原來的8分鐘縮短至4分鐘,周邊道路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探訪3
路段 南岸區學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
手術 新增3處調頭車道,支路單向通行,LED屏引導停放
工程投入 50萬元
擁堵縮短時間 30分鐘
4月16日上午9點,南岸區學府大道招商交科院路口車輛雖多,但并不堵塞,跟一周前記者看到的景象大不一樣。
之前,該路口僅有一條掉頭車道和一條左轉掉頭共用車道,通行壓力非常大,掉頭車道由于車輛太多還部分擠占了旁邊直行車道,不少車輛堵在了去招商交科院的支路上。
“學府大道最長通行時間在1小時以上,尤其是學府大道交科院路口,受道路條件、交通流量等因素影響,近年來路口擁堵日趨嚴重。”南岸區城市管理局設施科工作人員劉佳奇介紹,學府大道作為連接渝中區、巴南區及內環快速路等方向的重要通道,車流量巨大,工作日日均流量約為9.2萬輛,其中早高峰(7時—9時)約8000輛,晚高峰(17時—19時)約8800輛。受四公里立交往內環快速路方向交通擁堵的影響,回龍灣片區前往渝中區方向通勤車輛,選擇經學府大道,進一步增大了交通流量。
為了緩解學府大道擁堵,南岸區于今年3月14日啟動改造,包括拓寬道路、增設車道、優化信號等舉措,4月14日改造完成。
“工程都在夜間進行的,而且不能占道施工。”劉佳奇說。
記者看到,交科院路段部分中央花臺被拆除,新增3處調頭車道;在進城方向(七公里往四公里)原3車道基礎上增設1條車行道,同時出城方向(四公里往七公里)增加1條車行道,原來的右側車行道變成了公交車專用調頭車道;學府大道人行橫道后移至軌道交通橋墩旁,增設行人專用信號燈……
工程既有拆除,又有重建,包括基坑開挖和信號燈遷移,總投資約50萬元。劉佳奇介紹,路口改造后,這里高峰時段擁堵時長減少30分鐘,車流排隊長度縮短400米,交通擁堵狀況明顯改善。
今年,南岸區預計完成10個路段的堵點亂點小切口治理,總投資685萬元。
100個“微改造”項目是怎樣選出的
“交通‘微改造’項目,是重慶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進程中作出的創新舉措,是‘花小錢、辦大事’的新路子。今年,重慶將確保完成100個。”4月27日,市城市管理局道橋管理處副處長江豐說。
那么,這些交通“微改造”項目是怎樣確定的?江豐介紹,去年重慶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員會,充分發揮統籌作用,將與交通擁堵治理相關的城市管理局、住房城鄉建委、規劃自然資源局、公安局交管部門、交通運輸委等召集起來,形成了定期會商工作機制,方便大家協調行動。
“今年以來開了七次調度會,大家一起來推進緩堵促暢攻堅。”江豐說,大家達成了共識:要在投入與效果、安全與通暢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大的交通改造,動輒需要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投入。但重慶是一個組團式的超大城市,并非常態化堵車,交通‘潮汐’特點較為突出。”江豐說,所以,經各部門會商,大家決定從經濟效益考慮,從群眾“急難愁盼”的地方入手,分批次分階段推進改造。
具體而言,綜合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應用和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的分析,以及交警執法的現場反饋,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提出清單,由市城市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統籌,進行問題集中研判和實施方案,按設施權屬交由各區縣組織實施整治,同時對實施效果進行督辦評估。
“通過前期走訪與調研,部分學校、醫院及轉盤是擁堵的痛點難點,但這些地方往往具有很強的‘潮汐’特點,如果通過大規模的新建道路等措施來改善交通,既花錢,工期又長,對市民和周邊商家都會有較大影響。”江豐說,所以,經過兩次集中研判,確定了今年的100個“微改造”項目,爭取只動些“小手術”就能基本解決問題。
記者手記>>>
“微改造”考驗城市治理精細化
有效治理交通擁堵,不一定非得花大錢。重慶中心城區正在推進的交通“微改造”項目,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摸準了當地的交通特點(如學校、醫院、轉盤的“潮汐”特點),就能找準癥結、精準施策,通過“小手術”“微改造”,也能讓城市道路順暢起來,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目的。
這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精細化管理水平。首先,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結合現場勘查,確認路段擁堵的主因;其二,需要經過廣泛的“把脈問診”,提出科學改造的思路和舉措;其三,要科學組織實施,不能因為改造,造成更大的擁堵;其四,還要注重運用數字重慶建設的成果,比如優化調整信號燈配時,平衡流量等,讓“數治”成為重慶緩堵促暢的鮮明特色。
目前,中心城區“微改造”還在動態調整中。希望有更多投入小見效快的“微改造”項目得到實施,讓城市智慧和活力充分涌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