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與“雙減”政策驅動下,基礎教育正經歷從“知識傳遞”向“素養共生”的范式轉型。重慶市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以13年系統性探索為根基,創新構建“時序貫通的互惠式學習體系”,通過課程重構、場景再造、評價革新、機制賦能四大支柱,打造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本”。
校園環境。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供圖
四維生長模型: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生”
“我們以‘思維進階突破認知邊界、實踐創新聯結知行鴻溝、文化理解厚植人文根基、社會勝任培育責任基因’構建四維生長模型。”據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黨總支書記梁正雄介紹,該校通過架構開放、靈動、可持續的“有氧生長”課程體系,形成“低段筑基-中段拓展-高段深化”的時序貫通培養鏈,促就“個體深度學習-群體智慧共生-共同體持續進化”的螺旋上升模式。
在縱向貫通方面,打造“文化浸潤筑基-智能融合進階-跨科協同躍升”的三階生長鏈。在橫向融合方面,開發文化浸潤、智能混合及跨科主題三大類課程群,形成結構清晰且有機聯動的小學互惠式學習生態。
學生課間才藝秀。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供圖
文化浸潤課程群以藝術課程為切入,開發《我們的節日》《詩畫重慶》《蒙·誦》等主題課程,聯合江北區圖書館開展“館校共建”,將“尋根江北”“行走的閱讀”等實踐納入課程,實現“書本知識”向“生活智慧”的轉化。
智能混合類課程以學科課程為核心,構建“AI+學科”融合模式,如數學學科開發《智慧農場里的數學問題》,通過傳感器采集土壤濕度、光照數據,引導學生用函數模型優化灌溉方案;語文學科推出《AI詩詞創客》,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生成個性化詩詞評改建議。
跨學科主題課程群以科學課程、勞動教育課程以及社團活動課程為載體,聯合重慶科技館、社區非遺傳承人開設《非遺創客營》《社區規劃師》等課程,形成“課程奠基-社團孵化-賽事錘煉”的互惠式學習進階路徑。
全域場景網絡:從“物理空間”到“數字孿生”
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依托江北區“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資源優勢,構建“時空貫通、資源融通、素養聯通”的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形成“實體空間+虛擬空間+社會空間”的三維學習場域。
學生在書畫數字創客空間創作。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供圖
梁正雄介紹到,該校開發由“動漫演繹課程庫+AR教具庫+數字非遺工坊”構成的“6+X”特色資源體系,并創新非遺工坊和書畫數字創客空間等虛實融合學習空間,有效提升傳統文化互惠式研習的參與率。
同時,完善校家協同的互惠式學習場景融通機制,打造五階時序育人軸,將小學六年劃分為“適應期-成長期-突破期-分化期-沖刺期-過渡期”,為每個階段定制《家校協同任務清單》。構建三維心育系統,建立“心理篩查-課程干預-個案跟蹤”全流程機制,開發《家庭情緒管理手冊》,聯合“北渝數智”研發“家校心理協同在線”,實現心理測評、咨詢預約、資源推送的一站式服務。
聚焦社校聯動,實現從“資源借用”到“生態反哺”。推動資源立體化引入,創建“三進一出”機制,讓非遺傳人進課堂、社區志愿者進社團、實踐基地進課程、學生服務走出校園進社區,構建“學校統籌-家庭協同-社區反哺”治理閉環。
動態評價體系:從“單一分數”到“素養畫像”
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構建“診斷-激勵-發展”三鏈協同評價體系,破解傳統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個體輕群體、重橫向比較輕縱向增值”的痛點,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育”。
“我們力求通過激勵鏈形成成果共享的互惠增值機制”,江北區新村同創小學校長朱長剛提到,學校實施“基礎達標+個性突破”評價,設立“思維攀登者”“文化傳承人”等特色獎項,開發數字化成長檔案,實現“人人有獎狀、組組有勛章”。構建“自評—組評—師評—家評”多元評價體系,科學設置小組協作得分占比。“學校還通過《閃光行動成長報告》呈現個人進步幅度(縱向對比)+小組貢獻值(橫向互惠),并將優秀作品轉化為下階段學習資源。”朱長剛說。
同時,學校還建構起時序貫通的能力進階系統。設計“基礎鞏固(完成率)—能力拓展(跨組協作率)—創新實踐(成果轉化率)”分層任務,如高段“跨學科問題解決包”需3個小組協同攻關。推行“1+N”彈性作業模式(1項基礎任務+N個自選挑戰),通過“學習能量幣”兌換系統實現作業成果跨組流通,達到作業減量但高階任務完成率提升的效果。將課堂評價數據接入“時序貫通”培養體系,建立“低段習慣養成(參與度指數≥0.7)—中段能力認證(協作力等級≥B)—高段成果孵化(項目通過率≥80%)”三級達標標準,形成“診斷發現問題—激勵激活動力—發展提升質量”的螺旋上升鏈。
“互惠式學習不是技術堆砌,而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朱長剛說道,“我們通過‘時序貫通’實現知識生長的連續性,通過‘互惠共生’激發群體智慧的創造力,最終讓每個孩子成為‘自帶生態’的終身學習者。”
目前,該校互惠式學習實踐已形成“1+N”輻射效應:在教共體內部形成“互惠式學習聯盟”,與市內外多所學校共享課程資源、共建評價標準、共研教學策略,接待同行來訪數千人次。這場以“全人發展”為導向的教育革新,正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方案”。(向詩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