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已經重返白宮百天了,他的關稅霸權政策也實施了有二十多天了。
可以說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前半個月特朗普是在瘋狂對華加征關稅,而后半個月他最想做的就是能夠和中方通話(會面)。
他不指望能立刻達成協議,但關鍵現在中國連理都不理他實在讓他有點破防。
前幾天在華盛頓舉辦的G20財長會議,中方代表見了許多國家代表唯獨沒有見身為東道主的美國。
這下子可把美財長貝森特氣得不輕,立刻就要求亞洲開發銀行停止向中國提供貸款,并且直言“印度將會是和美國首批簽署協議之一的國家”!
難道這是美國徹底被咱們破防了之后打算開始扶持印度了嗎?
01
面對美國的“多變性”,中國外交部用一則視頻回應:中國不跪!
視頻內容里也表明了中方態度,向霸權低頭就如同飲鴆止渴,只會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機!
中美關稅戰持續到如今這種局面,退也可能是美方先退,中方會一貫堅持“奉陪到底”。
可以說特朗普自從發動關稅戰之后,就在通過一系列小動作試探咱們,他本以為中方會是第一批前來請求豁免關稅的國家之一。
但中方的反應出乎了特朗普政府的預料,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屈服的表現,一度和美國硬碰硬。
而美國也是夠陰險的,居然為了制裁咱們選擇將“限制中方貿易”當做前來談判的各國的豁免關稅條件。
幸好如今咱們實力足夠強大,身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有足夠底氣說“他們離不開中國制造”。
02
48小時前特朗普政府還表示迫切的想和中方達成協議,美財長此前也表示過“中美關稅戰不應該持續下去,雙方要盡快達成協議”。
看來這也是被他們的“變臉總統”給傳染了,也學會反復無常了。
還不忘專門向記者公開將要和印度達成協議,難道美國覺得這種方式能給我們造成壓力?
美國此前一直有個想法:讓印度制造代替中國制造。
同時這也是印度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在美國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不是印度人,那就無法在美國成為CEO”。
這句話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根據500強企業來看其中超過10%的公司掌舵者都是印度移民,尤其是那些美國企業,其中包括微軟、谷歌等等。
而美國政府一開始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把大量科研人員都換成了印裔。
結果他們是真見識到了“全部心思都用在搞關系、拉幫結派”是什么樣子了,研究也不搞了業務也不追了,天天就想著怎么搞關系。
一旦有人批評他們,這群人就會抨擊對方是“種族主義偏見”。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付不起的阿斗”,那么就請你看印度。
很明顯,現在美國對外公開印度即將成為第一批達成協議國家就是在提醒那些猶豫的國家趕緊來談判了,不然最好的條件就給印度了。
在前幾天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印時,印度就非常開心其官員還對外宣稱“又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機遇在哪?機遇就是趁著中美關稅大戰,印度趁機向美國送出投名狀然后在美方的支持下代替中國成為新的全球制造業大國。
而美國的目的則是利用關稅彌補美國和全球各國的貿易逆差。
可印度實在讓他們太無奈了,沒有購買美國國債不說還要求美國多進口他們的商品。
印度制造的質量懂的都懂,如果不是咱們不搭理美方,他們才不會想到去進口印度商品。
并且前幾天印巴再次爆發沖突,這次的情況和之前都不一樣。
此前頂多是爆發幾次小沖突,但如今印度就連斷水、泄洪、驅趕外交官這種事都做出來了,雙方還在邊境地區源源不斷的派兵。
這一切都是在美國副總統結束印度訪問之后發生的事,很難說這些事情背后沒有美國的影子。
03
其實在美國人眼里非常好奇,印度和中國的人口差不多甚至還要略勝一籌。
為什么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國呢?
咱們先來看一下近段時間在印度發生的事。
3月份韓國三星公司因為涉嫌錯誤分類逃稅被印度政府罰了6億美元,2月份德國大眾、韓國起亞這些全球知名車企也因為稅款問題被印度政府處罰了十幾億。
而在四年前,印度官方曾發文表示“印度制造以更光明的前景結束2020年”。
可在上個月月底印度官員曝出“印度制造計劃破產,230億美元打了水漂”.....
其實在早些年,印度市場一度被歐美各國認為就是“下一個中國”。
甚至愿意為其提供技術和資金,他們都在期待印度能夠取代中國。
而當時的中國正在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也就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
于是莫迪綱上任后就打算開始“印度制造計劃”,說白了就是學習中國建設優秀經商環境吸引外資,然后帶帶動國內的制造業。
印度確實也這樣做了,各種免稅、基建修路政策都落地了,為的就是吸引歐美資本入場。
按理來說有中國這樣成功例子擺在印度面前,創新不會總會抄吧?
印度的政策確實吸引了一大堆外資進入,大家都盯上了這個和中國擁有一樣超多人口的大市場。
其中還包括咱們得小米和oppo等公司也選擇入駐印度。
印度政府也是大手一揮創辦了“生產掛鉤激勵計劃”,這些企業跟打了雞血一樣都想獲得當地政府的補助支持。
結果一年時間過去了,猜猜這700多家企業一共獲得了多少激勵獎金?
印度對外宣稱是230億美元投入,結果最后只投入了17億美元,并且這十幾億美元還是印度私人財團出的跟政府沒什么關系.......
當地政府一毛不拔也就算了,還拼命的想從這些外企的牙縫里扣錢。
各式各樣的亂罰款理由就是在告訴這些企業“最終解釋權歸印度政府所有”。
光是針對大眾公司追繳的稅款就達到了14億美元,氣得大眾公司將印度政府告上了法庭。
但如果這次大眾敗訴的話,將會連本帶息支付28億美元.......
這個數字要比大眾公司一年在印度的銷售額還要高,注意是“銷售額”還不是利潤。
正常外資入駐,畢竟人家是來給你提供就業崗位帶動當地經濟了,相關部門不說好生伺候最起碼在政策上也會有略微的放寬。
結果印度是哄你入場,然后直接一刀宰到底.......
關鍵你說罰款就罰款吧,這些車企在印度的工廠最頭疼的不是生產緩慢而是丟東西!
韓國起亞公司統計了一下,在五年時間里就有900多臺發動機在印度工廠丟失。
這可是汽車的發動機??!動輒就是幾百斤的大家伙,至今起亞公司還無法理解印度人是如何把這龐然大物悄無聲息的運出工廠的。
為了能夠讓印度制造替代中國制造,歐美這些國家真是費了老鼻子勁了。
只要印度張口,美國歐盟各國就會主動前來送技術,他們都希望印度的制造業能夠發展起來。
結果這些支持非但沒有換來印度制造的崛起,反而印度制造業的經濟占比還比去年低了....
對比印度,咱們的發展之路就要難太多了。
稍微有點起色美國就開始聯合他的盟友們進行技術封鎖、貿易制裁,一路走的磕磕絆絆但咱們闖出來了!
永遠記得在咱們見識到美國海灣戰爭高科技降維打擊后,也想著研究“GPS”遠程制導系統,結果研究到一半發現有個核心部件缺失需要向歐洲購買。
當咱們去問的時候得到了就是兩個字:不賣!
2003年,歐盟邀請中國一同開發伽利略導航系統,當時咱們真的是高興壞了有了歐盟的技術那豈不是輕松就能夠擁有中國導航了?
結果當咱們投入2.3億歐元后,對方卻遲遲不讓咱們得技術人員接觸核心技術。
現在咱們使用的“北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
04
中國能夠走到今天是“交夠了學費、吃足了虧”!
印度憑什么能夠代替中國制造?難道就是因為看到中國化繭成蝶了就想著他們也可以嗎?
似乎美國和印度都忘記了一件事:
并不是每一個蟲子都能化繭成蝶,因為他本身是“蒼蠅的幼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