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作為珠江水系中生態保護得最為原始的江段之一,里面棲息著大量的野生魚,長期以來都是廣東釣友們心目中的垂釣圣地。2024年8月,有位清遠釣友在北江釣魚時釣到爆護,可他釣上來的魚大部分都是長著紅色眼睛的草魚。
其實,這種魚在兩廣地區的垂釣圈中早已廣為人知,它的學名是麥瑞加拉鯪,俗稱麥鯪魚,是外來物種。麥鯪魚原產于印度恒河流域,在上個世紀作為經濟魚種引入我國。由于它生長迅速、抗病能力強、適應力強,很快就在廣西、廣東等地的養殖業中推廣開來。如今麥鯪魚的分布范圍已不再局限于養殖場,它們已經入侵到了華南、西南甚至是東南地區的江河湖泊中。
從清遠釣友的魚獲情況來看,麥鯪魚在北江里的種群數量已經泛濫了。另外,麥鯪魚在邕江、西江等支流中的數量也是位居前列的,除了羅非魚以外,它就是最多的魚。不過與羅非魚是因為人為放生導致的生態入侵不同,麥鯪魚的入侵是因為它被市場淘汰了。
麥鯪魚作為經濟魚種被引入我國原本是為了替代草魚、鯉魚,可后來隨著叉尾鮰、德國鏡鯉等肉質更好、經濟價值更高的魚種被引入進來之后,麥鯪魚的劣勢逐漸顯現了出來。它肉質松散、土腥味比較重,烹飪后的口感遠不如這些后來引入的魚種。因此,在水產市場上遇冷后,養殖戶們紛紛棄養麥鯪魚,導致大量麥鯪魚被人為放生到南方地區的多個自然水域中。
麥鯪魚在國內的自然水域中展現出非常強的適應能力,無論是江河、湖泊還是水庫,甚至是在污染水域中,它們都能快速適應并生存下來。麥鯪魚的繁殖能力極強,雌魚每年可產卵幾十萬枚,并且幼魚的成活率很高,這讓它們的種群數量能在短時間內出現爆發式增長。
目前,在氣候溫暖濕潤的云南、貴州以及東南沿海地區,麥鯪魚已成為常見的外來物種之一,它們幾乎遍布當地的各類淡水水域,包括珠江、紅水河、閩江等主要水系。在某些水域環境中,麥鯪魚嚴重擠占了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成為優勢物種,對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巨大威脅。
清遠釣友說這些魚釣起來太過癮了!這些魚大的有三四斤,小的也有一斤多,釣它們釣得自己的手臂都酸了。在垂釣圈中,麥鯪魚是以驚人的爆發力和持久力出名的,是名副其實的水中大力士。麥鯪魚咬鉤后往往會瘋狂沖刺,讓釣它的過程充滿刺激。有釣友曾做過對比,一條三斤重的麥鯪魚在上鉤后的掙扎力量完全不輸七八斤重的鯉魚。還有釣友說釣一條麥鯪魚比釣三條草魚還累。
很多新手釣友在初次遇到大麥鯪魚時,往往會被它驚人的爆發力所震撼,最后由于被它拉得沒有控制好魚竿或者線組不夠結實導致上鉤的大麥鯪魚跑了。麥鯪魚作為外來物種,它們過度繁殖的話,肯定會對本土生態造成影響。因此,在釣到之后建議不要放生它,可以帶回家烹飪食用。
總之,麥鯪魚的入侵是在警示我們在引入外來物種時,必須要謹慎評估它們對本土生態的長期影響,避免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對于已經形成入侵的物種,則要采取科學管控措施,鼓勵合理捕撈利用,盡可能降低它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既是對生態環境的負責,也是對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