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針對國內外一系列政策進行重大改革。對內,特朗普大規模裁撤聯邦機構及其雇員,對外毀約,退群,揚言要占領盟國領土,甚至挑起關稅戰,美國經濟拉響衰退警告,美國的霸權根基似乎已經動搖。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特朗普不會認輸,并極有可能會開辟新的戰場。那么,關稅戰會引爆與中國的武裝沖突嗎?
從歷史經驗來看,貿易爭端與軍事沖突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盡管貿易戰并非總是直接引發武裝沖突,但在特定條件下,二者之間的界限可能變得模糊。例如,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各國為保護本國產業,紛紛筑起貿易壁壘,高關稅政策盛行。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惡性競爭,加劇了國家間的緊張關系,為后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當時的國際經濟秩序混亂,各國經濟利益沖突不斷激化,最終導致了軍事沖突的爆發。
在現代國際關系中,經濟相互依存理論認為,國家之間經濟聯系越緊密,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就越低。中美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貿易往來頻繁。目前,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而美國則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目的地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經貿合作被視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然而,特朗普推行的關稅政策,不斷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中國也采取了對等反制措施,這使得中美貿易依存度進入“下滑區間”。這種經濟上的“硬脫鉤”趨勢,正在削弱經濟相互依存對軍事沖突的抑制作用。一旦經濟聯系的紐帶被嚴重削弱,因其他矛盾引發武裝沖突的風險就會相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并非單純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是混合了國內政治訴求、維護霸權地位以及遏制中國發展等多重目標。從國內政治角度看,美國政府試圖將國內經濟困境歸咎于“不公平貿易”,以此轉移民眾視線,掩蓋美國自身制造業空心化與債務危機等結構性問題。在國際戰略層面,美國希望通過關稅手段維護美元霸權,打擊去美元化趨勢,同時重構全球產業鏈,將企業從中國遷離,削弱中國的經濟競爭力。這種復雜的戰略意圖,使得關稅戰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博弈,更成為了大國戰略競爭的重要戰場,進一步增加了沖突升級的風險。
實際上,當一個世界性大國不能持續為世界提供大多數國家認可的全球公共產品,開始用實力和地位與大多數國家爭利時,這個國家原有的的領導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就走到頭了,必然會或快或慢走向沒落。但特朗普政府并不認為美國正在滑向衰落,他們也絕對不甘心霸權沒落的命運,且必做困獸之斗,瘋狂地反撲和掙扎,且更具攻擊性,也是與之相處最危險的時候。因此,特朗普將贏得這場關稅戰視為維護美國霸權的“續命丹”,并在華周邊整軍備戰。
日前,美媒爆料特朗普政府簽署了絕密級《臨時國防戰略指導》文件,明確將所謂“阻止中國大陸武力奪取臺灣”視為美國國防的頭等要務,這一文件的出臺標志著美國軍事戰略的重大轉向。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唯一的威脅”,宣稱中國是在軍事、經濟、技術等多領域挑戰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國家。在此背景下,美國持續推進戰略重心向印太地區轉移,加速整軍備戰,并不斷在臺海方向和南海方向不斷鼓動“臺獨”分裂勢力與菲律賓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在臺海、南海埋下“定時炸彈”,加緊塑造“代理人戰爭”的態勢。
對于我們來說,一旦這兩個主要方向的局勢因美國的干預而激化,或將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盡管這種可能性并算太高,但這種可能性卻是現實存在的。有道是,小心行的萬年船,我們在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但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料敵從寬,預己從嚴,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這場關稅戰不僅僅是貿易之戰,世界經濟秩序主導權之戰,也是關乎百年的國運之戰,我們必須妥善應對,并以準備隨時打仗的心態抓緊做好各項工作,確保萬無一失,戰而勝之!
歷史已反復證明:當霸權者以戰爭續命,終將被戰爭反噬;而文明者以和合破局,方能贏得未來。我們當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戰略定力,在“斗而不破”中推動國際秩序變革,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曙光穿透霸權主義的陰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