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黃酒行業不約而同的掀起了新一輪提價潮。古越龍山、會稽山兩大龍頭企業,相繼宣布對旗下核心產品進行價格調整,提價幅度從2%至12%不等,引發黃酒行業與市場的關注。結合月底陸續發布的上市公司年報,本輪黃酒漲價值得玩味。
具體到調價產品與細節,古越龍山旗下彩包花雕(加飯)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2%-5%;清醇三年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4%-8%;部分壇酒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8%-9%;部分五年陳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5%-12%;部分青花醉產品提價幅度為2%-5%;女兒紅桶裝酒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3%-5%;女兒紅老酒系列黃酒產品提價幅度為2%-5%。另一黃酒龍頭會稽山則提前一天宣布:旗下純正系列黃酒產品提價4-5%,三年陳系列黃酒產品提價6-9%,壇裝系列、花雕系列黃酒產品提價1-9%。
如此大范圍的調價,預示著這是繼2023年后的又一次行業性價格調整,其背后既折射出黃酒產業面臨的深層困境,也預示著頭部企業試圖通過價格杠桿撬動品類升級的戰略意圖。作為酒類市場中的“小眾品類”,黃酒的提價動作不僅引發行業震動,更將長期存在的價值認知偏差、區域化桎梏等矛盾推向臺前。
提價動因:多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
黃酒釀造對糯米、小麥等原料的品質要求極高,而近年來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直接推高生產成本。以糯米為例,其市場價格已較三年前上漲超30%,且優質原料的采購競爭愈發激烈。古越龍山在公告中明確提及“包裝及配方優化調整”帶來的成本增加,會稽山則將提價歸因于“人工與企業運營成本上漲”。數據顯示,2024年黃酒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同比增幅達8.6%,遠超行業營收增速。可見,原料與運營雙重擠壓造成的成本驅動,才是此番漲價的首要原因。
此外,長期以來,黃酒被禁錮在“低價”“低端”的認知牢籠中,主流產品價格集中于10-20元區間,與白酒、葡萄酒形成巨大價值鴻溝。古越龍山旗下清醇三年系列終端售價僅11元/瓶,會稽山純正五年單瓶價格22元,這種價格定位導致黃酒難以進入高端消費場景。提價被視為重塑品類價值的關鍵手段——古越龍山明確提出“實現黃酒價值逐步回歸”,會稽山則強調“推動產品價值回歸”。破解“低價困局”,試水戰略突圍,實現價值回歸也是加速黃酒漲價的推手。
再看不久前發布的財務數據,酒類板塊的業績亟待提振,黃酒也不例外,價格調整不失為逆境突圍的有益嘗試。古越龍山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48.17%,盡管中高檔酒營收增長12.47%,但毛利率出現下滑。會稽山雖實現凈利潤17.74%的增幅,但高端產品“大師蘭亭”等千元級產品的市場表現尚未完全釋放。提價被寄予增厚利潤、改善業績的直接期待。古越龍山預計提價將對二季度業績產生促進作用,會稽山在提價公告發布后股價一度漲停,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提價策略的認可。
黃酒行業產業升級勢在必行,漲價或倒逼行業結構性改革。黃酒行業長期面臨“小、散、弱”的痼疾。數據顯示,2024年黃酒行業CR3(前三企業市場份額)不足40%,遠低于白酒的58%。提價成為頭部企業整合市場的契機:通過價格杠桿篩選優質經銷商,淘汰低效渠道;以高端產品搶占市場話語權,倒逼中小企業升級產能。古越龍山計劃2025年智能化釀造產能達12萬噸以上,會稽山則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渠道利潤空間。
市場影響:機遇與挑戰并存
價格是快消品的敏感神經,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絕不僅僅是改動數字那么簡單,黃酒主力產品紛紛上調價格,無論是對消費市場、渠道商家,還是黃酒行業自身,都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消費端,價格敏感性與價值認知博弈。提價對消費市場的沖擊呈現分化態勢:在大眾市場,10元以下價格帶產品提價可能引發消費者流失;古越龍山清醇三年系列提價4%-8%,終端售價或突破12元,將對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構成挑戰;在高端市場,千元級產品“國釀1959”“大師蘭亭”等雖未直接提價,但通過主力產品提價形成的價值錨點,可為其市場拓展創造空間;針對年輕群體,黃酒“低度養生”的屬性契合健康消費趨勢,但需通過場景創新(如黃酒雞尾酒、黃酒衍生品)實現價值傳遞。
渠道端,廠商博弈與利潤重構。上游廠家提價后,渠道利潤分配將成為試水成敗的關鍵。古越龍山、會稽山均調整出廠價,但終端價格由經銷商自主決定。這意味著渠道利潤空間被壓縮,可能引發的經銷商抵觸考驗廠家的定力。
市場管控力的強弱,是要過的另一關。頭部企業通過“控量挺價”策略穩定價格體系。會稽山表示將加強價格管控,確保經銷商利潤;古越龍山則計劃通過品鑒館、招商拓展強化渠道掌控力。
消費不足的當下,漲價引發庫存壓力的增加,也是提前考慮。提價前經銷商可能集中囤貨,導致短期庫存積壓。需警惕提價后市場動銷不暢引發的價格倒掛風險。
行業端,集中度提升與品類破局。毋庸置疑,提價潮或將加速黃酒行業的洗牌,望見龍頭,中小酒廠跟與不跟,行業領頭羊能否做到一呼百應;“猛藥”后的“輔助療法”究竟如何,各種因素的交織,都將重塑黃酒行業的生態。前者,古越龍山、會稽山憑借品牌優勢提價,中小企業若跟進可能喪失價格競爭力,若不跟進則面臨市場邊緣化;再者,黃酒消費高度集中于江浙滬,提價需配套全國化市場拓展。古越龍山計劃2025年新開品鑒館10家以上;會稽山則通過電商平臺突破區域限制。后者,依托黃酒作為“國粹”的文化屬性此次也成為提價背書。會稽山提出“將黃酒從地方特產升維至文化符號”;古越龍山則通過黃酒產業園、中央酒庫光伏項目強化產業根基。
深層矛盾:提價能否治愈行業痼疾?
盡管頭部企業試圖通過提價重塑品類價值,但消費者端的認知轉變仍需時間。社交平臺上“黃酒太便宜了,很難擺上高端餐桌”的評論折射出深層偏見。在筆者看來,黃酒需在品牌故事、消費場景、儀式感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突破認知的“最后一公里”,而非單純依賴價格調整。
區域化桎梏的突破難題,也會對提價形成牽絆。黃酒消費區域集中度超70%,全國化拓展面臨文化隔閡、渠道壁壘等挑戰。提價需與地域突破協同推進,否則就可能陷入“江浙滬漲價,外阜市場停滯”的尷尬境地。
此外,近年來黃酒龍頭紛紛在高端化方向上嘗試突破,但高端產品的“雙刃劍”效應,也不容忽視。千元級黃酒雖已面世,但市場教育成本高企。若高端產品無法形成規?;N售,提價可能淪為“空中樓閣”。最新2024年報和一季報中,古越龍山、會稽山均未單獨披露高端產品數據,反映出其市場表現仍需觀察。
古越龍山、會稽山的提價之舉,本質上,是一場以價格杠桿撬動產業升級的突圍戰。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提價策略的精準執行,更在于能否通過品質升級、文化賦能、場景創新構建黃酒的價值新范式。在酒類市場存量博弈的背景下,黃酒產業唯有打破“低價牢籠”,方能在傳承與創新中迎來真正的價值回歸。這場提價潮,或許正是黃酒復興之路的起點。(李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