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講學圖 | 孔維克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從3000年前的先秦到現在,中華文明從未斷裂,一脈相承。
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唐詩到宋詞,這些人文經典,一代一代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塑造著國民性格。
杏壇講學圖 | 孔維克
而單獨拎出這些人文經典,我們或許可以說上一二,但如果貫穿成線,卻又難以成體系。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先讓我們來理順下中國人文經典的時間軸。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先秦的《詩經》作為當時社會的經典,士人要公開發言,就必須拿《詩經》作為衡量的標桿。
戰國時期的《論語》和《孟子》這兩部書里的全部語句,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足以當得起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而除了正統的孔孟之道,還有一方道家的精神世界,幾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都一邊藏著儒家,一邊藏著道家。
而歷史的片段匯聚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條河流。司馬遷把這些歷史的碎片悉數整理,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
到了魏晉,《世說新語》就收錄了從東漢后期到魏晉間的一千多則故事,讀罷此書,可一窺魏晉風度,進入到這個個人意識覺醒的時代。
再到唐代,便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中國被叫做“詩國”也與此有關。那個詩歌盛極的時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浪漫文化遺產。
一提到宋代,便想到宋詞,“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在那個文化盛世的軸點,他們創作出具有獨特美感的宋詞。
北宋時,宋神宗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因此賜名司馬光所著史書為《資治通鑒》。這本歷史著作被稱為“皇帝的教科書”,歷經19年才完成。
明代,儒學有了新的發展。《傳習錄》便是記錄王陽明思想的著作。“內自省也”成為這一時期儒士們關注的重點。
文學發展至明清時期,小說興起。曹雪芹所作《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經典長篇小說,幾乎無人不知,觀者皆嘆這本奇小說包羅宏大,道盡了愛情與世情。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悉數中華文化中的先賢、經典,我們不禁心向往之,卻也畏手畏腳。長期以來,碎片化的輸入使得我們在提起“詩經”“唐詩”時,只能背出幾句詩詞,卻無法掌握貫穿其中的脈絡。
提升人文素養,需要如化石沉積一般,順著時間發展、歷史軌跡,一層一層,疊加、構筑起自己的文化城堡。
◎本文原載于《三聯生活周刊》,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