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越劇演員陳麗君在接受采訪時誤稱賈寶玉是賈府“長房長孫”,一下子沖上了熱搜。
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苗懷明教授說了,賈府長房是寧國府的賈珍,榮國府的長房長孫應為賈璉,而賈寶玉只是二房賈政的次子。
其實這個不用大教授來說,賈寶玉在賈府的排行問題,是每個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的。陳麗君確實是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類似錯誤在公眾人物中并不罕見。就說北大原校長林建華,也曾在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演講中,將“鴻鵠”誤讀為“鴻浩”,并將“莘莘學子”誤讀為“菁菁學子”。
有點尷尬,但你若說產生了多么實質性的負面影響,那也說不上。正如苗懷明教授所言:“說錯了沒必要抹黑,但需以錯為鑒。”
陳麗君的情況更特殊。她是一個越劇演員,與文化相關,但非文化研究者。
她主演的越劇《我的大觀園》場場爆滿,票房創戲曲演出紀錄。在舞臺上,她將賈寶玉的“無故尋愁覓恨”演繹得淋漓盡致,觀眾評價“仿佛從書中走出來的一樣”。
這種對角色的精準把握,恰恰說明她對賈寶玉的精神內核有著深刻理解。至于寶玉是“長房”還是“二房”,是“大爺”還是“二爺”,就寶玉在榮國府里的位置來說并沒有本質區別(他就是嫡派繼承人),并不影響藝術表達的完整性。
況且,賈寶玉實在太有名了,早已定型了,基本上并非必須通過讀原著才能理解他。
實際上有個現象倒值得注意:當觀眾為陳麗君的賈寶玉喝彩時,沒有人關心她是否熟讀《紅樓夢》;但當她在采訪中說錯一句話,卻被放大為“文化素養缺失”。
我覺得這里有點對演員職業的誤解。
演員的核心能力是“共情力”而非“知識庫”。陳麗君12歲進入藝校,每天清晨5點練功,深夜12點才回宿舍,這種高強度訓練持續了20年。
在越劇《新龍門客棧》中,她突破傳統小生形象,將亦正亦邪的賈廷演繹得入木三分,證明了其“一人千面”的表演天賦。
這種對角色的解構能力,比記住賈府族譜更難能可貴。
更重要的是,陳麗君的表演正在重塑越劇生態。她主演的《我的大觀園》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許多00后為了看她的賈寶玉,第一次走進劇院。
這種“破圈”效應,比文化常識更有文化傳播價值。
當然,我這樣說也不是說“犯錯有理”。有那么一會兒,我甚至為陳麗君感到有點尷尬。
因為本人一直非常支持陳麗君,也非常期待她能演一版《倚天屠龍記》里的趙敏和《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堅信會非常成功。
我甚至懷疑那位記者是不是存心不良,要么記者本身也不知道賈寶玉是榮國府二房次子,不然怎么不糾正(直播的話)或者剪輯修正一下呢。
不管怎么說吧,雖然不算什么“塌房”,這次采訪也為陳麗君敲響了警鐘。
作為擁有百萬粉絲的越劇頂流,她的言行具有“文化傳導鏈”效應。粉絲可能將錯誤解讀當作“權威闡釋”,普通觀眾可能把謬誤當成“知識干貨”。這種風險,在流量時代尤為突出。
所以既做不到全能,這里建議陳麗君以后把精力更多地聚焦在專業領域。演員的主戰場是舞臺,而非訪談節目。陳麗君完全可以減少非專業領域的發言,用表演代替言說。“戲曲演員的臺詞在戲里,不在話筒前。”
實在是為了文化傳播的需要而接受采訪,那還是花點時間好好審核內容,避免常識性錯誤吧。這并非“過度防御”,而是流量時代的必要策略。
然后在緊張的訓練、排戲之余,對改編自經典名著的作品、人物,精讀原著仍是必要的。《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富貴閑人”本質、對封建禮教的反叛,都需要從文本中汲取養分。
建議陳麗君結合越劇劇本,重點研讀與角色相關的章節,而非泛泛而讀。當然,咱們別以“紅學專家”的標準去要求她。畢竟天才也不可能是“六邊形戰士”嘛!
就像跳水天才全紅嬋,若拿她不會講英語去批評她,那問題不在她,而在批評者啊!
(網圖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