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支持率跌到39%,特朗普連退3步,宣布將豁免汽車關稅,中方開出明確談判條件。那么,特朗普的舉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中方又亮出怎樣的條件?
4月29日,是特朗普重返白宮100天的日子。然而,他的支持率卻跌到了谷底,甚至比上一任期時還低。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聯合發布的最新民調,只有39%的美國人認可他的執政表現,另一個由《紐約時報》發布的調查顯示,支持率略高一點,但也不過42%。這些數字與此前歷屆美國總統在上任百日時的表現相比較,確實不算光彩。
面對這樣的局面,特朗普顯然坐不住了,他一邊在社交平臺上抨擊這些民調是“假新聞”,一邊指責新聞機構患上了“特朗普精神錯亂綜合癥”,甚至連長期親近自己的福克斯新聞也沒能逃過他的怒火。他的意思很簡單:只要對他不利,那就是假的。
可嘴上說得再響,實際動作卻很誠實,短短幾周內,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已連退三步,先是宣布對“對等關稅”政策暫緩90天;接著又對部分電子產品關稅做出豁免;最后則是計劃在汽車領域作出重大讓步,決定放寬汽車關稅政策。外界紛紛認為,這是特朗普為拉攏民眾支持、穩定市場、緩和盟友關系,不得不作出的調整。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讓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經濟上的無奈,美國汽車制造商最近幾周進行集體游行并聯合致信特朗普政府,明確警告汽車關稅會導致車價上漲、銷量下降,甚至可能引發大規模裁員和行業連鎖反應。很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早就處于困境,再多加一道稅,很可能就會壓垮整個供應鏈。
再加上密歇根州作為美國汽車工業的核心區,又是特朗普的關鍵選票倉。他自然得先送上一份“大禮”——宣布關稅減免,讓當地工人和車企松一口氣。美國商務部長甚至用“獎勵在美國制造”的說法來包裝這份退讓,試圖給特朗普找個臺階下。但大家心里都清楚,這其實是一次政策的撤回,是特朗普面對國內外多重壓力下的被動調整。
只不過,這一舉動暫時還無法推動中美之間的對華談判,在這個問題上,中方已開出明確條件。我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2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如果美方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施壓,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開展對話。換句話說,中方并不排斥談判,但前提是美方要展示出誠意。
對于中方來說,汽車關稅問題只是整個經貿摩擦的一個縮影,真正影響更大的,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以及限制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各種非關稅壁壘,這些措施已經超出了正常貿易摩擦的范圍,更多帶有政治意圖。
正因如此,面對特朗普的“退三步”,中方展現了充分的理性和克制——沒有大肆渲染,也沒有趁機施壓,而是謹慎評估美國政府的實際行動。這種做法表明,中國更看重實質性成果,而不是輿論上的勝利。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中方對“信任”的重視。在許多中國企業和行業代表看來,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中頻繁改變政策,前后矛盾,已經嚴重影響了雙方的互信基礎。4月29日,外交部就發布了題為《不跪》的重磅,以歷史案例揭露美國經濟霸凌的本質。
提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廣場協議》打壓日本,以及肢解法國阿爾斯通等事件,指出妥協退讓只會助長霸權氣焰,中國表明將堅持斗爭,守護多邊貿易體系。由此可見,這種情況下,即使美方現在作出某些讓步,也不足以輕易贏回中國的信任。
如今,特朗普支持率跌到39%,反對率居高不下,民眾對經濟前景也越來越悲觀。雖然他的基本盤——那些堅定的共和黨選民——依然站在他這邊,但這部分人畢竟占比有限,中間選民和獨立選民的流失,正是他目前最大的問題。
而減免汽車關稅,或許能暫時穩住一些支持者的情緒,卻很難扭轉整體民調趨勢。尤其是在通脹壓力、高利率環境和就業增長放緩等多重挑戰下,民眾的信心越來越難以重建。由此可見,特朗普此次在汽車關稅上的讓步,不僅是面對國內壓力的現實選擇,也為中美經貿談判打開了一個可能的新窗口。但這扇窗能否真正打開,還要看接下來的談判意愿和行動配合,而特朗普能否通過這一舉動挽回民意、穩定政局,也同樣存在很大的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