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渝北區龍溪學區、木耳學區聯合教研活動在渝北區冉家壩幼兒園舉行,進一步踐行“兒童視角”與“科學觀察”融合的教育理念,解鎖幼兒社會領域活動的學習與發展路徑。
活動匯聚了兩大學區的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并吸引到四川省廣安市及鄰水縣姊妹園的幼教同仁共80余人參與活動。
活動觀摩環節。主辦方供圖
活動觀摩:探尋實踐路徑
渝北區冉家壩幼兒園保教主任房莉代表幼兒園向參與教研活動的老師們致以熱烈歡迎,表示此次交流是難得的學習契機,期待每位參研教師都能在本次聯片教研活動中有所收獲,滿載而歸。
冉家壩幼兒園教研組長張瑜從幼兒社會行為、教師支持行為、師幼互動三個維度,對《社會領域活動中師幼互動質量觀察量表》展開詳細解讀,助力參研教師在后續的活動觀摩中,能更清晰、精準地把握觀察方向與要點。
渝北慶齡幼兒園教師黃蔓執教的大班社會活動《換爸爸嗎》,通過繪本故事講述、家庭照片觀看等形式,引導幼兒體會父親在工作、育兒等多重社會角色中的辛勞,同時培養其換位思考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
冉家壩幼兒園教師肖敏執教的大班社會活動《糊涂熊隊劃不快》,以情境閱讀和游戲體驗為媒介,助力幼兒理解和體驗團結的重要性,并將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
活動觀摩環節。主辦方供圖
分組研討:凝練實踐智慧
觀摩結束后,參研教師分組圍繞“活動中幼兒典型的社會發展行為有哪些?”“活動中教師典型支持行為有哪些?”“活動中師幼互動典型事件有哪些?”等議題開展研討。
這一過程中,教師們以觀摩活動為藍本,結合量表中的評價指標,通過活動回溯、行為分析與策略提煉,梳理出一系列具有實踐價值的成果。研討尾聲,每組選派代表進行交流匯報,將小組智慧結晶傾囊相授?,F場參研教師認真傾聽、積極互動,在思想的碰撞與經驗的交流中,實現對幼兒社會領域學習與發展規律的再認識,更新了專業認知體系,提升了教學實踐能力,達到共同進步與成長的教研目標。
參研教師分組研討。主辦方供圖
渝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兼職教研員,保稅港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駱曉莉以四個“高”總結本次活動:一是高度關注教師成長,龍溪學區聯片二組通過專業發展路徑增強教師職業自信;二是高度重視教研實施,聚焦社會領域科學制定方案并運用適切評價工具;三是高質量協同研究,打破地域壁壘吸引多學區及外區優秀教師深度參與;四是高水平課例示范,兩節社會領域課程精準把握領域目標,以核心經驗精準化、活動設計開放化、師幼互動高效化為特色,充分彰顯教研活動的多元價值。
駱曉莉總結發言。主辦方供圖
駱曉莉建議,幼兒園立足園所實際,自主開發科學教研工具;鼓勵教師對現有工具進行園本化、班本化創新,促進教師專業提升和兒童全面發展。(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