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科舉必由學校,也就是要參加鄉試一級的科舉考試,必須是官學生。在府、州、縣官學的學生稱為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有了秀才身份也就跨過了進學和入仕的第一道門檻。秀才并不都是一樣的,而是有等級的。《儒林外史》中的王德、王仁,一個是府學廩生,一個是縣學廩生,生活過得很滋潤。另一個秀才倪霜峰,20歲中秀才,一直未考中舉人,為了生活賣了四個兒子。
秀才的等級
秀才要參加學政主持的歲試,相當于學力測試,根據考核成績,分為五等。
一等的廩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四等青衣;五等發社,暫時開除出秀才隊伍。
從分類來看,廩生、增生、附生是及格及優秀的秀才;青衣就是不合格的秀才,再差的就除名了。
官學有名額限制
乾隆初年,“凡屬大學(比較大的府州縣),應試童生自一千數百以至二、三千人所在多有。”盡管有這么多應試的童生,但名額是限定的。
大體上是府學廩生、增生各40名,一次考試錄取附生25名;州學廩生、增生各30名,一次錄取附生20名;縣學廩生、增生各20名,一次錄取附生15名。
秀才不同等級的差異
最高等級的廩生:可領津貼,可入歲貢、恩貢
早期廩生是沒有限額的,后來考試的人太多,廩生有了名額。大學不過40人,小學15人左右。因為人數少,官府才會為每個人提供津貼。
廩生每年有廩米、廩銀。朝廷每年給廩生發糧食和銀子,基本上每月有一石的廩糧,明朝時可以把廩糧折算成銀子,一石糧食折算5錢銀子,就是6兩銀子。還有膳銀2兩。不同的地方給的津貼銀子不一,最少也有8兩,最高的上海廩生一年發銀18兩。大體廩生一年的補貼8兩-18兩之間。
廩生可以通過歲貢、恩貢成為國子監學生,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廩生還可以為參加童試的考試提供廩保,都是要給銀子的。
正因如此,廩生的入選比較難。
如吳子玉,嘉靖二十五年入學,至三十八年才補為廩生。李達,年二十為諸生,三十廩于庠。有些生員甚至候廩達二三十年,仍無缺可補。
因如此,清初葉夢珠有言:“前朝學校最盛,廩、貢最難。凡歲、科兩試,不列一等一、二名,無望補廩,甚或有一、二名而無缺可補;廩生非二十年之外,無望歲貢,甚或有三四十年,頭童齒豁而始得貢者。”也就是明朝時期,廩生和歲貢生最難,如果不是歲試和科試都列前兩名,都沒機會;即使是前兩名都不一定有機會,等二十年、三四十年的都有。
等級第二的增生:可候補廩生,可選拔貢、優貢
在嚴格遵守學額的前提下,廩生不死亡或升遷,就不會產生缺額,自然就不能吸收新的生員。于是有了增生。
各官學增生的名額和廩生一樣。如果廩生學額空缺,具有優先補缺的權利。相當于候補隊伍。
等級第三的附生:有權利,可選拔貢、優貢
院試中通過的考生稱為附生。附生沒有學額限制,數量是秀才隊伍中最大的,每次院試都有新增的附生生員。
附生只能享受普通秀才的特權,免部分田畝的稅,免徭役等等。
四五等:青衣和發社
青衣就是等級低,不能穿秀才服--藍衫,改穿青衣。這種服飾在后期,其實沒啥作用,《儒林外史》中妓院的伙計都穿秀才的藍杉。
發社就是秀才犯有嚴重過失而被發往社學(負責管教的基層學校)管束的生員。
總的來講,同樣是秀才,因為等級不同,權力也有明顯差異。一個縣廩生的數額就是20人左右,按照當時人的壽命,30歲成為廩生,過20年才能有一個缺,附生的數量越來越多,越顯示出廩生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