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北影節對于北京以至京外地區的影迷,已然成為一場值得專程前往、體驗的重要觀影盛會。然而,在本屆電影節整體片單規模擴大的背景下,影迷群體在電影節期間卻似乎普遍感到體驗不佳:從開幕前面對片單感到無從下手,到觀影過程中事故頻發——放電影,本是一場電影節的基本功,而“北京展映”單元作為北影節最直接面向公眾、同時也是這場電影節最基本、最核心的呈現內容,其整體表現并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甚至可以說與往年相比有所退步。
為此,本文希望以影迷的視角,對本屆北影節北京展映的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而,嘗試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北影節,到底是屬于誰的節日?
“北京展映”基本觀察
根據官方信息與民間統計整合,于202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開展的“北京展映”共展映313部影片(不含無界沉浸單元、未合并露天放映影片),在十天內于三十余家影院共排映約972場次(含加場),售罄影片160余場,售罄率達17%。這個數據與往年相比變化頗大,24年的展映影片數約230余場,同比增加70余場,排映場次約776場,增加近200場次,而平均票價則從81元降低至73元(不含無界沉浸單元);乍看之下,今年似乎更利好影迷,但從實際觀影體驗看,卻難說如此:在相同的展映天數塞入更多的場次,客觀上必然造成影院排片過密以至于“撞場”無數的情形。
經過兩次加場后,資料館單日最高排片達到六場之多,在工作日是史無前例的
而展映規模的擴大除了給影迷選片、轉場造成不便,顯然還造成了放映事故頻發:今年光是官方協調退票的就有九場,影迷認為已經影響到觀看體驗、而官方未做出回應的事故場次每天都有發生,此外還有大量字幕操作不當影響觀看體驗的相關反饋,已經難以計數。
放映事故統計表
具體分析個中緣由,首先是首度引入的“露天放映”,組織方管理經驗無疑有所不足,在應對突發惡劣天氣時缺乏備案,放映現場相對混亂、有無關人員走動,甚至其中一場還出現放映中途記者入場采訪觀眾的情況;此外,影迷反應建國路75號放映條件較差,部分場次聲音刺耳、畫面色彩失真,后續也應改進。
其次是高規格影廳與展映片源的不兼容問題;其實,縱觀全世界的電影節,北影節有一個方面非常占具優勢,就是依托北京的影院條件,其在展映中所能調用的高規格影廳(如IMAX、杜比、CINITY、中國巨幕等)數量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畢竟即便是著名的戛納電影節也只有一個IMAX影廳;這樣一來,固然利好一部分原生高規格影片的展映,但在北影節的實務語境中,由于高規格影廳的座位數更多、影院條件更好、知名度更高,也常常用以排映非高規格的普通片源影片和許多有映后活動的新片,以提高單場票房上座率;也就是說,對北影節而言,IMAX電影院是可以當做“電影宮”來用的;問題便是,一方面容易出現片源不兼容等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許多高規格影廳的高舉架空間設計以及坡度問題,字幕機置于銀幕下方時,觀眾觀看字幕往往相當費力,畢竟沒有高規格影廳是為了外掛字幕設計的;而且此類影廳的前排、邊角座位觀影體驗往往極差,在平時根本不會有人購買的座位,北影節的影迷卻不得不捏著鼻子花同樣的錢搶購。今年,天幕新彩云影院已不再售賣邊角位,也應呼吁其他影院對此自覺改進。
最后,最為關鍵,也最直接受到放映規模擴大影響的問題,便是試片工作的不充分。除部分特定影片因密鑰限制而無法提前試片外,整體展映片單的通貨膨脹,顯然極大增加了試片工作量,而缺乏提前檢查、確認片源的結果,就是一類特殊事故由此產生:今年北影節最特別的一場事故,當屬4月20日中間劇場將《大衛·林奇短片集》錯放成根本不在展映片單中的、由莫里斯·特納執導的1920版《最后的莫西干人》;據說,本場的片源是海外片方給錯,因此影院也沒有備用片源,觀眾只得將錯就錯,完整看完了這部頗為珍貴、但與原定放映內容毫不相干的默片電影。
而平均票價降低,客觀上看,今年70元基礎價檔的影片比例確實有所提升,但也應留意到,有相當一部分30、40元的老國片和戲曲影片加入拉低了平均票價。
至于策展單元的設置,今年更是讓人難以厘清脈絡;策展敘事,本應是一個影展的明珠、凝結著策展團隊的整體思考;今年恰逢多項紀念節點,引入多個“特別放映”單元無可厚非,新設立的“綠洲”單元聚焦所謂“創新性類型片”,并與A24展開合作,亦值得長期觀望;然而,在既有的單元與單元、單元內部之間,策展敘事的邏輯斷裂卻愈發明顯,許多單元的設計立意已經完全流于表面化。
例如,探索新形式與新語言的新片,可能被歸入“鏡界”單元,如果新人導演尚未成名,則可能入圍“注目未來”,如果具備商業潛力,現在可能也在“綠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電視電影、演唱會實錄、戲曲……一概丟進“幕力所集”,實在不知道放在哪的外國電影,就放進“環球視野”好了,而且它還身兼一定的外交任務……經過一番歸類,我們可算得到了“影展沙皇”在吹水群中所聲稱的一份“畢生功力,噴薄而出”的龐大片單。難道像這樣集結畢生策展功力的結構設計,其實就是說,《無恥混蛋》既可以當做“致敬電影的電影”又是“反法西斯經典”,或者《巴黎夏日》既是柏林新片首映,也算“體育電影”嗎?而北影節原本頗具傳統、特色的“體育電影周”單元,如今顯然已被邊緣化:放映數從前年8部18場降至3部6場,而且其中還有一部是近年深受影展、影評人群體關注的美國新興獨立電影創作群體“Omnes Films”出品的優秀新作《高弧慢球》,這部曾在去年海南島電影節列入“焦點影人”單元的影片首度來到北京,卻因為已不滿足國內首映條件,而只是被簡單歸為體育電影,完全沒有得到與其藝術探索性質相稱的策展定位。
類似的還有被歸入紀錄片單元(“真實至上”)的《孤寂午后》;而無論是《高弧慢球》還是《孤寂午后》,它們均為去年海南島電影節與今年同期香港電影節所聚焦的新銳作品。
對于電影節來說,面對國際藝術電影在創作形態與觀念上展現出的新趨勢、新樣態,如何通過策展敘事向本地影迷乃至更廣泛的普通觀眾的進行有效的內容轉化——即讓觀眾明白這些影片“好在哪里”——無疑是電影節應當承擔的任務之一,海南島、香港電影節近年來都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
相比之下,北影節今年選擇實驗電影人小田香為焦點影人固然是一次進步,但仍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押寶思維”,即寄希望于通過選取潛力型創作者,待其未來成名后,可以為影展乃至策展人自身贏得額外光環。正如“影展沙皇”曾多次強調,2019年國內部分影展曾邀請尚未拍出《駕駛我的車》的濱口龍介來訪交流,等到北影節21年再將其選為“焦點影人”,就未能成功邀請,令沙皇大為感慨,從此,他就開始頻頻“押寶”。其實,這種以“慧眼識珠”自居的策展思路,仍然是建立在其他藝術影展和影評人對新銳導演的關注、發掘工作之上的,北影節邁出的這一小步,背后反映出的還是策展團隊對于當下變化的世界藝術電影形勢、格局理解的簡單化和結果導向,本質上也是其策展敘事構建失效的根源之一。
展映與票房觀察:
“二極管”策展真的合適嗎?
要進一步理解北影節的策展邏輯,不妨從兩次面向影迷的策展分享會說起。
4月5日,距北影節開幕前兩周,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策展人、展映部副部長沙丹,也就是影迷耳熟能詳的“影展沙皇”,面向影迷召開了一場策展分享講座;次日,他再度和北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選片人與“注目未來”單元選片人召開講座,在一周前公布的首批片單以及剛于當日中午公布的“注目未來”片單基礎上,分享了這兩個核心單元的策展思路;時值清明假期,影迷們卻相當捧場,兩場講座都座無虛席;而三位策展人也可謂極具誠意,兩次分享總時長超過五個半小時,淋漓盡致透露自身及至北影節的心思立場,簡直沒把影迷當外人——但,影迷們也絕非“自己人”。
4月6日講座結束后的合影
4月5日講座現場圖
在總共五個多小時的紛繁分享中,最耐人尋味的,是沙丹對本次策展頻頻作出的一個評語:“二極管”,這個說法固然含有自嘲成分,但足以說明,在他看來,本次展映片單的品位是相當兩極分化的,其中既有可以吸引路人觀眾的耳熟能詳的經典大片,像《七宗罪》、《無恥混蛋》(順便說,它被歸于紀念電影史130周年的“自畫像”單元,成為同單元里最扎眼的龐然大物)還有兩部“愛在”,又有不少讓影迷也感到驚喜的冷門佳作,如《去了解》、《蠑螈》、《科斯塔·柏林的故事》,只不過,它們能被接納的前提是有新版修復物料、且相對容易采購。
其實,所謂“二極管”思維并非新事,在去年北影節既有《低俗小說》、《美國往事》,也有難得一見的讓娜·莫羅導演影片;因為在沙丹看來,“二極管”思維是策劃藝術影展的必要路徑:一搶而光的經典大片能為總體的上座率和票房提供保證,確保大眾參與度,而冷門佳作負責拉高門檻、滿足藝術追求。換言之,大片為小片保駕護航,小片為大片增光添彩,實現口碑與票房雙重的可持續發展,在他看來,這就是最完美的邏輯。
只是,除了賬簿的邏輯之外,在大片和小片之間還真的存在聯系嗎?如果,一個影展的吸引力策略僅停留于依靠大片,以大片來吸引、分散觀眾,難道不是讓小片更無人問津嗎?難道,這樣不是更進一步人為分化所謂“普通影迷”和“精英影迷”的群體嗎?難道,這不就是在一場電影節內部延續、甚至加劇電影業本就一貫由大片主導的情形嗎?而關于大片主導電影市場的利與弊,我想深耕藝術電影市場的策展人、從業者無疑心里有數;眼下的大盤已經足以表明,電影院既盼望大片救市,也需要小片細水長流,而對小片的保護、發掘、引進,以至對影迷興趣的引導、培養,不也正是電影節的任務所在嗎?
而從算賬的一端看,同樣能夠說明問題:
筆者綜合親身經歷及歷史數據認為,北影節觀眾對“小眾藝術電影”的熱衷和關注的趨勢總體上是下降的,而造成這一現象的緣由,在于北影節自身就對此類電影缺乏足夠重視——
23-25年北影節出票Top10影片匯總,來源貓眼&北影節官方
以近三年的售票情形來看,觀眾群體固然歡迎正典大片,但在適當的引導、宣發努力下,探索性更強的影展新片也一樣會得到歡迎:其中如23年的售票榜首《曬后假日》、當年“焦點影人”巴斯·德沃斯的新作《小世界》,以及今年的柏林直通車《天空的另一面》《巴黎夏日》,它們在不涉及任何宣發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優異票房,無疑都是柏林前線影評人與迷影群體合力的結果;當然,北影節官方在排片上做出的傾斜策略也很關鍵,像《曬后假日》《小世界》排片5場左右在當年都算是第一梯隊排片,而今年排片達到8場只能算第二梯隊,如《七宗罪》《無恥混蛋》《天空的另一面》;真正的排片第一梯隊是超過10場的《奇遇》和《帝國的毀滅》,可它們倆無論是從上座情況(《奇遇》只售罄了1場露天場)還是展映意義來看,都不能算突出。
各單元售罄場次統計表,數據為筆者統計整合,可能與官方最終數據有所出入
從場次售罄情況來看,在本屆北影節設置的19個板塊、41個下屬單元中,共有33個單元產生售罄場次,其中,“天壇獎主競賽”與“首映”單元的售罄場次遙遙領先,印證影迷其實對影展新片相當關注和期待。緊隨其后的是大雜燴“幕力所及”單元——該單元也是唯一一個售罄影片的所有場次均實現滿場的單元,主要為樂隊演出實錄紀錄片——這說明,北影節已經能充分發掘影迷之外的群體,尤其是樂迷、粉絲群體的溢出吸引力,但這些影片已經難以與其他單元建立關聯、聯動,應當反思該單元設立的初衷、立意,與其他單元、尤其是其他高規格影片的策映形成有機配合。
隨后,才來到由諸多老片構成的“致敬”與“特別放映”單元,看似成績尚可,但內部其實基本由正典大片壟斷。此外,今年首次設立的“綠洲”與“露天放映”也取得了尚可的反響,然而,主打商業片的“綠洲”本身的吸引力實際相當有限,其中反響較好的是A24特別策劃,以近年知名恐怖片為主,又顯然與“午夜場”單元的定位、功能有所沖突。至于露天放映,前文已指出尚存在諸多管理亂象,但售票情況表明其具備一定觀眾基礎,亦值得在未來加以延續、完善。
售罄場次Top10影片統計表,可能與官方最終數據有所出入
在片單通脹的背景下,北影節對于各個單元的節展新片的宣發相當有限,許多影片只在月初的預告階段提及過一次。從售罄情況統計看,最終售罄場次排名前列的影片與開售初期相差無幾,反映出在電影節期間產生的口碑和排片變化對售票的影響相當有限,總之,開局即決定了后續的走向。
北影節對于展映宣發投入的捉襟見肘,既是北影節涉及工作部門繁多、宣發渠道、資源有限,整體上“重郎園、輕影院”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認為,“謎底就在票面上”——是的,北影節也有個別名——“2025中國電影消費年·北京電影生活節”,展映售票的根本目的在于拉動北京地區電影業消費;既然如此,何必多花精力、資源宣發小片?這樣,也解釋了為何兩次加場都以正典大片為主——為了保障票房,“贏片通吃”罷了。
印在票面上的北影節別名
正如沙丹所說,世界上大多數電影節都是從業者的目的地、是電影人的聚會地和旅游地,卻很少有像北影節這樣,主要工作是為本地觀眾放映大量新老電影。回顧創辦的十五年,可以說北影節正是從其在地性、群眾性中,發展出自身的主體性。和上影節相似,它們都是立足當代國情形勢,以大量補充性的展映滿足影迷的觀影需求,以至推動小眾新片的交易、引進,進而為民間迷影文化的形成提供氛圍、時空。
也就是說,像北影節和上影節,本身已然是電影的目的地。在今年,焦點影人、大師紀念影片、小眾藝術新片相對遇冷,反映出探索性強的藝術影片對當代觀眾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在眼下藝術電影放映形勢深度發展、越來越多“小片”登陸院線的背景下,如何讓觀眾愿意走進電影院看冷門小片,顯然難以依靠宣發支撐或影評人、民間公司獨自完成,而需依仗于觀眾向影迷完成轉化,而實現這種轉化,則需要允許更多的放映、更多的討論,需要陪伴影迷形成自己的迷影文化。而北影節的作為,對于業界、民間如何更好服務影迷、引導迷影,正具有相當份量的示范與探索意義。
作為去年北影節展映的“開幕影片”《黎明的一切》于今年北影節開幕日公映,目前票房成績超過150萬
作為今年“開幕影片”的《昨日青春》也被寄予了引進上映的希望
行文至此,筆者最后想以影迷的身份、以交流與建設性的愿景,向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部門提出以下三點呼吁,期望電影節能夠在未來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
1.合理安排排片規模
今年的情形足以證明,無論可調用的影院資源規模如何,在十天展期內都不應安排多達九百場的放映場次。排片應控制在電影節組織能力范圍之內,力求保障每一場次的放映質量,實現放映事故零發生。
2.優化影院排片與活動機制
調整影片排片策略,應避免未經特殊設計、制版的“小片”在高規格“大廳”大量放映,同時改進焦點影人等映后場次活動機制,考慮結合郎園區域組織活動經驗,嘗試以論壇形式安排映后活動深度交流,專廳專用,減少影廳排片的時間限制,以避免相關活動流于形式、淪為簡單的“導演見面會”。
3.完善售后與技術保障體系
目前各影院還仍需自行面對、處理放映事故,導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亟需通過機制改進以實現整體服務質量的提升。建議建立統一、專門的售后服務部門,配備具備技術能力的流動支持團隊常駐各主要展映影院,及時解決現場問題。
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群眾基礎的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擁有大量普通觀眾,積極引導大眾參與和消費本無可厚非;然而,影迷群體絕非可被隨意收割的對象,作為電影節的消費者、參與者,每個人都同樣值得獲得良好的服務體驗。
而如何在“北京市場”與“北京展映”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深入理解、服務好電影真正的受眾,進而回答好“北影節是屬于誰的節日”這個問題,這個“今年才十五歲”“還在成長”的電影節無疑還需要作出更加深刻、系統的反思與轉變。
/The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