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海棠路社區開展“巧手賦能 共融未來”殘障人群手工文化交流活動。活動由錦江區殘疾人聯合會、三圣街道辦事處、三圣街道殘疾人聯合會、三圣街道海棠路社區共同主辦,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跨區案件巡審協調處協辦,旨在為轄區殘障群體搭建展示自我、交流技藝的平臺,促進社會對殘障群體的關注與理解。
1
搭建“棠棠工坊”平臺
非遺技藝激活就業新路徑
活動現場設置了手工制品展示區,集中展示轄區居民、殘障人士制作的扭扭棒花藝制作、鉤針文創編織、麻編工藝品、串珠手鏈等手工制品。記者了解到,這些手工制品都來自海棠路社區“棠棠工坊”。“棠棠工坊”是海棠路社區針對轄區待業人群推出的一個文明實踐項目。
“前期,我們在收集居民需求清單時發現,轄區有不少全職媽媽和殘疾人,受限于時間或者身體原因,不能直接參與職場工作。我們根據這些待業人群的意愿,成立一支由6名繩編、棕編等手工達人組成的‘社區達人庫’。”海棠路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通過創新“非遺+就業+志愿幫扶”治理模式,逐步搭建“棠棠工坊”這一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
2
手作傳情鼓人心
居民分享“指尖上的新生”
2
現場,作為“棠棠工坊”成員的轄區居民張虹與侯華蓉依次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人生故事以及對手工文化的理解。“手工制作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能夠傳遞溫暖、連接人心的力量。”張虹分享表示,她在空閑時間里自學了手工制作,不僅收獲了樂趣,更找到自信和成就感。她也希望將自己的這份熱愛和技能分享給更多的人。她感謝海棠路社區提供的平臺,讓她有機會通過手工制作,展現自我,實現價值。張虹的經歷引發全場共鳴,得到大家的熱烈掌聲。
3
“教學+實踐”雙驅動
線上線下助力靈活就業
活動開啟了手工教學體驗環節。“你們看,不同長度的花瓣,做出來的花朵大小都不一樣……”張虹耐心地為大家講解手工花的制作技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演示常見花型的編織手法,確保課程既通俗易懂,又具實操性。居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習步驟,逐漸掌握編織手法,把手中五顏六色的扭扭棒,變成一朵朵象征美好生活的“花束”。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與互幫互助的溫馨場景。
“我們希望通過整合社會力量,為殘疾人提供展示手工技藝的舞臺,提升其自信心與成就感,推動居民精神生活提質與社區經濟活力雙提升。”海棠路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社區通過聯動轄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搭建“線下市集 + 線上平臺”雙渠道,帶動全職媽媽、殘疾人等群體靈活就業,已累計創作非遺手工藝品100余件,實現銷售額1萬余元,實現了手工技藝、群眾生活、市場轉化的“無縫對接”。
錦江區殘聯還將持續邀請專業機構開設“培訓營”,指導全職媽媽、殘疾人等群體制作極具特色的花藝文創產品,構建 “社區搭臺—達人引領—居民共創—企業助力” 的協同治理機制,實現居民從 “被動參與” 到 “主動共建” 的轉變,推動社區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錦江殘聯
來源:華西社區報
編輯:錦江殘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