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初春的嫩芽,向著陽光,有著生生不息的渴望。
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這份愛,有時沉甸甸地化作了期望,落在孩子每一個不夠完美的筆畫、每一次猶豫不決的嘗試上。
我們急切地伸出手去“糾正”,渴望為他們撫平所有褶皺,鋪就一條坦途。
可那份心急火燎的“為你好”,是否也曾在不經意間,悄悄壓低了孩子心里那簇名為“熱愛”與“好奇”的火苗?
教育的真諦,或許不只在于指出那“不對”之處,更在于如何小心翼翼地守護和點燃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想要學習和成長的光芒。
01 別讓“應該”,熄滅了“喜歡”的光
還記得孩子牙牙學語時,指著小狗興奮地喊“汪汪”的模樣嗎?
那里面沒有對錯,只有探索世界的純粹喜悅。
學習的起點,本該是這般充滿樂趣的。
可不知從何時起,“應該”悄悄擠占了“喜歡”的位置。
“你應該這樣畫才更像?!?“你應該把字寫在格子里。” “你應該先做這個,再做那個。”
當每一筆涂鴉都被置于“標準”的審視下,當每一次嘗試都被“正確答案”所框定,那份最初只是因為好玩、因為好奇而做事的動力,便開始褪色。
孩子可能會為了得到一句“真棒”而努力,也可能為了逃避一句“又錯了”而小心翼翼。
可驅動他們的,已不再是發自內心的探索欲,而是外部的評價和壓力。
我們渴望孩子有一手好字,一幅好畫,一個好成績。
這背后,是希望他們擁有更好的未來,這心情,真實而懇切。
但如果代價是孩子眼神里那份“喜歡”的光芒漸漸黯淡,學習變成了一場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守護那份純粹的熱愛,有時比教會一個“正確”的姿勢更重要。
因為,心頭有火,眼里才有光。
02 錯誤,是成長的“營養土”
我們是怎樣看待孩子犯的錯呢?
是一道需要立刻擦掉的污點,還是一片可以汲取養分的土壤?
當孩子小心翼翼地端著牛奶,卻還是不慎灑了一地;當孩子信心滿滿地解答數學題,卻在最后一步卡了殼;當孩子努力嘗試新事物,卻顯得笨拙而緩慢……
如果我們第一反應總是皺著眉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都做不好!”
這些話語,就像堅硬的石塊,砸在孩子的心田上。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相信:錯誤=我不行。
他會害怕犯錯,害怕嘗試,害怕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行”的挑戰。
這便是心理學家所說的“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敗是最終的審判。
我們都希望孩子優秀,希望他們少走彎路。
可成長的路,哪有不摔跤的呢?
錯誤,恰恰是學習過程中最真實的反饋,是調整方向、積累經驗的“導航信號”。
重要的是,我們在孩子犯錯時,是只盯著那個“錯”的結果,還是愿意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看“為什么會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下次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對錯固然重要,但探索的過程,那份不放棄的勁頭,那從錯誤中爬起來的勇氣,或許更能滋養一個孩子長久地成長。
允許錯誤發生,甚至擁抱錯誤,孩子腳下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失敗不是終點,放棄才是。
03 點亮孩子心中那盞“我能行”的燈
“我能行”這三個字,仿佛有魔力。
它像一盞燈,能照亮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勇氣,支撐他們在挫折面前不輕易低頭。
這盞燈,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小心翼翼地點亮,并時時為它“添油”。
可現實中,我們的一些話語,卻可能在不經意間,讓這盞燈忽明忽暗。
“你怎么總是磨磨蹭蹭,快一點!”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還是記不住!”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讓人操心!”
這些帶著指責和不信任的評價,像一把把小錘子,一點點敲碎孩子心中那份“我能行”的信念。
尤其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父母的眼睛。
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努力想自己穿上襪子,卻因為笨拙而被父母搶過來代勞,還附帶一句“等你穿好黃花菜都涼了”;當一個學齡的孩子,嘗試幫忙洗碗卻打碎了盤子,迎來的不是安慰和指導,而是嚴厲的責罵……
他們心中那盞“我能行”的燈,可能就黯淡了幾分。
我們著急,是因為心疼孩子走彎路,是因為生活節奏快,等不及他們慢慢來。
這份焦慮,我們都懂。
但有時候,孩子的“慢”和“錯”,也許不是“不想”,而是反復受挫后,那份“我不敢”、“我怕又做不好”的猶豫。
與其不斷指出“你不行”,不如多發現和肯定那些“你可以”的瞬間。
哪怕只是幫我們遞了一下拖鞋,哪怕只是自己多吃了一口飯,哪怕只是畫出了一個奇怪卻充滿想象力的形狀。
“謝謝你幫媽媽拿東西,真是個小幫手?!?“哇,你自己把飯吃完了,真棒!” “這個顏色用得真特別,能告訴媽媽你是怎么想的嗎?”
每一次具體的肯定,每一次對努力的看見,都是在為孩子心中那盞“我能行”的燈,添上一滴油。
相信的力量,是相互的,你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更能相信自己。
結語:
教育,或許不是一場追求完美的競賽,而是一場陪伴蝸牛散步的旅程。
我們不必總是扮演那個手持紅筆,時刻準備圈出錯誤的“考官”。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做一個更有耐心的“園丁”,松松土,澆澆水,給足陽光和空氣。
呵護那株幼苗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根發芽,向上生長。
這很難,真的很難。
這意味著我們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放下那些“必須如此”的執念,允許不完美的存在。
但這或許正是為人父母,一場更深邃的修行。
當我們不再只盯著眼前的對錯,而是望向孩子內心那片更廣闊的天地,關注他們的感受,滋養他們的勇氣,點燃他們的熱愛……
那簇學習的火苗,才能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燃燒得更久,更暖,更明亮。
最終,照亮孩子自己的人生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