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孩子大吵了一架,原因很簡單:
計劃中要寫的作業,夭折了大部分。一忍再忍,忍無可忍,就爆發了。
原本在孩跟我分享計劃時,我已經降低了預期,能完成一半就不賴了。
可是看著完成進度實在有點骨感,就開始蛐蛐孩子了:
你定的計劃,完成的有十分之一沒?還能不能有點相互信任啦!
我說得云淡風輕,可是孩子聽得火冒三丈,立刻懟我:
你才完成的少呢!我明明完成了有三分之一,你沒看我英語和生物都快寫完了!
原本我心里就對孩子打魚曬網式的學習就有點窩火,聽他這么講,氣不打一處來,也不甘示弱懟他:
坐學習桌不到半小時,就出來玩兩三個小時,你效率能有多高?你算算一張卷子要寫多久,你寫的那三核桃倆棗,好意思提不!
氣是真氣,急也是真急,無奈也是真無奈。互懟模式下,理智全無。
只剩下恨鐵不成鋼的無可奈何,以及對娃的吐槽:
我才不想管你,一年后你考上大學后,我真懶得管了!愛咋咋!尊重你的命運,也認命你的選擇。
憤怒一旦發酵后,相互之間的信任也蕩然無存。
我嫌棄他說到做不到,全靠一張嘴,把我糊弄得團團轉。
孩子吐槽我不信任他,光挑剔他,也不看看他的進步,給我擺事實:
成績說提就提上來了,雖然物理有運氣的成分,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補上來了;
之前會有拖延,現在已經改變很多了,限定的最后時間也能量化;
比之前勤快了,洗碗、拖地、雜活都主動去干。
說著說著,孩的眼淚也吧嗒吧嗒掉下來了,紅著眼睛說:
別人不信任我,我都不在乎!我不是為別人活的,我是為自己活的,反正我問心無愧!可是你都不信任我!
在氣頭上的我,也沒法做到對孩子的共情,只是提醒他:
計劃100件事,如果99件都沒完成,那就是他親手打碎了信任關系。
這時的我,無法冷靜,也無法理智,跟孩子展開了一場“非黑即白”的拉鋸爭吵。
我覺得失望和悲傷,他也覺得委屈和不被理解。兩敗俱傷。
只不過爭吵過后,我氣呼呼帶著笑笑出門散心了,孩子在家也沒有學習,持續的玩手機、刷視頻。
原本還能刷一兩個小時的題,結果因為我們的爭吵,完全放棄了。
用孩子的話說就是:
你吵我,不斷挑剔我,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學習?被吵了,還要去苦哈哈學習,這不公平!
原本不吵我,我玩一會就準備去學習了。你吵我,不信任我,挑我毛病,那我干脆就不學了,要怪就怪把我吵得沒心思學習了!
復盤了一下爭吵的源頭:
我看到孩子說到沒做到后很不滿,又看他持續在刷視頻,就有點著急上火,忍不住指責他學得太少,玩得太多。
這直接引起了孩子的不滿,就瞬間啟動了戰斗模式,孩子的刺毛也點燃了我壓抑的不滿。
于是,就變成了針尖對麥芒的反唇相譏。
而我為什么會突然挑剔孩子呢?動機在于不知不覺提升對孩子的高要求。
因為孩子期中考試進步很大,我的期待值一下子就上升了,本能的希望孩子能再進一步。
有了高要求的投射,自然就會關注孩子日常所做的努力,以及對學習的認真程度,自然也會希望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基礎與拓展上。
本著挑剔孩子和對孩子不滿,這只是表象,本質的問題,一定出在父母身上。
覺察了自己的期待值,的確是想讓孩子再沖刺一下,能再接再厲,勇往直前。
意識到自己的期待值,才導致了自己緊盯孩子沒做到的部分,也隨機正念調整:
孩子的確有在學習,也比之前態度認真了很多;
孩子比之前略微說話算話了,有進步;
孩子在家里的確勤快了很多。
轉念之后,自己的高期待放下了不少,對孩子的不滿也釋放了大半。
父母管孩子,是想讓孩子更好,但挑剔和盯得密不透風,只會養廢孩子。
有時,難免一時控制不了情緒,但解離后退,重啟思維后再跟孩子和諧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