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辛旭 孫桐桐 每經編輯:余婷婷
“智電”新時代,汽車產業鏈的角色正悄然轉變。
“今年,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占據了4個館,展出面積約1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規模和數量較上屆呈顯著增長。”日前,一位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上一屆上海車展,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約3萬平方米,今年則占據了展館三分之一的面積。而且在近400家參展供應商中,元戎啟行、芯擎科技等近50家企業還是首次亮相上海車展。
當智能駕駛、AI(人工智能)大模型和800V高壓平臺成為標配,車企的比拼已演變為背后供應鏈的隱形競爭。這些曾隱身幕后的技術供應商,如今正以“主角”身份登場亮相。
從產品來看,它們的展品多為面向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開發的創新成果,涉及線控轉向、動力系統、輔助駕駛系統以及智能座艙等當下最熱門的技術應用領域。值得關注的是,在“智電”浪潮下,中國本土供應商開始嶄露頭角,如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及華為數字能源、寶鋼、凌云股份、保隆科技、伯特利等都帶來汽車相關的最新產品和技術。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表示,科技公司及供應鏈參展企業在本屆上海車展的數量明顯增多,表明智能網聯新能源時代科技與汽車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加速。
“很多優秀的零部件供應商都亮相了今年的上海車展,在性價比這方面有非常好的表現。我們也看到主機廠、供應商們都在與AI產業融合,與研究生態系統的內容服務商展開比較深入的合作。”本屆上海車展期間,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亞洲區汽車業務負責人鄭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特別談到了供應鏈企業的技術創新。
打響智能化升級戰
在2025上海車展上,電動化與智能化不僅僅是整車廠的宣傳重點,更成為供應鏈企業的技術競技場。從智能駕駛到數字座艙,從線控底盤到AI芯片,供應商們正以前所未有的技術深度重塑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本土供應商福瑞泰克發布了多項輔助駕駛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全新產品。比如,基于智能駕駛平臺ODIN3.0,福瑞泰克推出了具備低耦合、高可靠優勢的高分辨率攝像頭模組,搭載其自研波導技術的前、角雷達產品,以及面向量產市場的ADC25-J“智享全民版”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孫桐桐 攝
“福瑞泰克解決方案在升級先進AI算法的同時,并不盲目追求使用大算力,而是借助自身強大的工程創新能力,將先進的智駕算法部署在中等算力平臺上。以親民的價格,向大眾更廣泛地推行智能駕駛輔助技術。”福瑞泰克董事長兼CEO張林告訴記者。
博世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去年,博世在中國獲得的未來五年新業務中,有65%與智能化及電氣化解決方案相關。這一數據印證了市場需求的快速轉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作為底盤技術供應商,采埃孚則展示了包括純電控制轉向和制動系統、控制懸架系統在內的完整底盤產品。采埃孚工作人員透露,這一輔助駕駛系統的亮點是融合AI大模型與算法,擺脫對高成本激光雷達與大算力平臺的依賴,它基于模塊化架構設計,可以大幅降低硬件成本,也能夠快速適配不同汽車平臺。
而為底盤“線控運動控制”提供助力的耐世特也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展示了最新的運動控制創新成果,包括線控轉向與后輪轉向、線控制動、驅動軟件和驅動系統。耐世特汽車系統總裁、首席技術官、首席戰略官兼執行董事羅賓·米拉韋茨表示,在人工智能、互聯技術、軟件定義汽車、電氣化、智能制造、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等諸多宏觀趨勢相互融合的作用下,從現在到2035年,(汽車零部件)變革的范圍和速度將持續加快。
當智駕逐漸走向務實,智能座艙的競賽卻愈發“天馬行空”。
作為本土車規芯片企業,芯馳科技推出了AI(人工智能)座艙SoC芯片X10,并計劃在2026年開始量產。“科技公司Unity也帶來數字化智慧情感座艙以及基于第四塊屏幕的車載游戲生態。”Unity中國總裁張俊波告訴記者,截至目前,Unity中國已與全球35家整車廠商達成合作,累計為77款量產車型提供實時3D座艙解決方案,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8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DeepSeek掀起的技術革命正在席卷汽車行業,成為汽車座艙與AI技術融合的一個橫截面。
“目前AI上車和以前的云助手有些(功能)重合,主要還是基于語音和文字層面(的變化),大家還是為了證明自己在車上面能夠有AI的能力。Unity覺得未來AI上車還是一個很實在的場景,是更自然和多模態的一些交互。”張俊波表示,未來AI上車可以減少很多駕乘者指令式的行為,會主動根據駕乘者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去進行系列操作。
安全性成為關鍵話題
2025年被行業視為智駕元年,車圈掀起“全民智駕”“智駕平權”的熱潮,而隨著幾起因智駕導致的交通事故的發生,汽車企業、行業監管部門都在重新審視智駕的安全性問題并出臺相關規范文件。
在鄭赟看來,事故的發生和相關規范文件的出臺,會在短期內給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降溫”,但長期來看,并不會改變這一技術的發展前景和普及速度。
“當前L2的滲透率其實已經比較高了,消費者需求也非常強勁。現在監管在進一步細化,比如明確一些功能的邊界、數據取證的流程等等,這其實是為技術普及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標準化框架。同時,企業也從比較激進的營銷向更加透明化的技術披露、強化用戶教育等轉變。”鄭赟告訴記者。
對供應鏈企業來說,在智能化進入深水區的當下,確保產品安全性和穩定性變得更加重要。在本屆上海車展上,眾多供應鏈企業均對產品的安全性做了側重展示。
比如,汽車密封件供應商愛爾鈴克鈴爾集團,重點展示了其在電池領域的技術專長及面向電動化應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能力,特別是以輕量化組件、密封系統及電池、燃料電池技術等。愛爾鈴克鈴爾集團亞太區銷售副總裁陳虎告訴記者:“最近動力電池新國標發布了,我們十分支持,我們認為這會幫助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有序化。愛爾鈴克鈴爾一直都十分注重產品安全。目前,我們的技術和產品也是可以達到新國標要求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佛瑞亞集團展出的智·璨座艙,是其應對座艙內體驗的關鍵變革之作,通過眾多智能化配置提升駕駛安全性。例如,智能可配置電子保險絲,可支持更高級別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并借助預測性維護與主動能源管理提升車輛安全性;新一代透明車門技術,先進的投影技術能夠實時顯示外部情況,并向乘客發出危險警示,同時為駕駛員與乘客提供動態氛圍照明和信息顯示;靈盾45座椅,集成駕駛員警覺性監測功能,通過觸發振動與頭枕警報有效應對疲勞駕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汽車行業掀起“智駕平權”的浪潮,這就要求車企對智能輔助駕駛產品的成本控制更加嚴格,降本增效成為重點課題。而這種壓力也傳導到了供應商側,如何平衡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之間的關系,同樣考驗著供應商的管理水平。
“成本壓力確實非常大,降本一直是行業關注的重點。但我們認為,降本不能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而是要依靠技術創新來實現。近年來,整車架構的整合就是一個有效的降本方向。例如,我們將獨立的駕乘人員監控控制器、電子外后視鏡控制器、泊車控制器等,整合到整個域控系統中,這就是一種技術降本的方案。”佛吉亞歌樂汽車電子事業部戰略副總裁李思霓向記者表示,實現產品的規模化生產也至關重要。李思霓認為,推動產品的平臺化、通用化技術方案落地,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佛瑞亞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車燈電子產品線負責人、上海海拉電子有限公司南京研發分公司負責人陳恬告訴記者,近年來,母公司佛瑞亞在供應鏈垂直整合上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廣國產芯片的應用。這不僅有助于保障供應鏈的穩定性,還為其在原材料采購上提供了更多降本空間。同時,佛瑞亞充分發揮本土團隊的優勢,緊密貼近客戶,精準把握客戶需求,才能確保每一筆投入都用在關鍵之處,實現產品性價比的最大化。
“中國技術和產品反向輸出”已成趨勢
誰能拿下中國車企訂單,誰就握有下一代技術的定義權。
“在當前全球前20大汽車制造商中,中國的整車廠逐漸取代原來傳統整車廠。未來十年,全球領先供應商的格局趨勢發展或也將如此。”耐世特汽車系統總裁、首席技術官、首席戰略官兼執行董事羅賓·米拉韋茨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2024年,耐世特推出了創紀錄的77個項目,其中52個項目在亞太地區推出,主要為中國及全球客戶提供支持。從耐世特全球訂單的構成上來看,亞太地區已占36%。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佛瑞亞集團全球執委會成員、佛吉亞中國區總裁馬川同樣強調了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在他看來:“我們在中國接下來要做幾件事情:第一,要加強本土化研發,因為創新在中國汽車市場太重要了;第二,希望通過我們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業務現狀來助力中國主機廠在海外的發展,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橋梁。”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汽車供應鏈企業意識到,“中國技術和產品反向輸出”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過去幾年我們在本土化方面做得程度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如TP1 Core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完全由中國本土團隊獨立完成。我們的集團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正在加速將現有技術轉移至中國,并推廣中國團隊自發產生的創新技術和產品。現在這個產品我們已經反哺到歐洲、北美的工廠里面。”愛爾鈴克鈴爾集團董事會成員、首席銷售官Dirk Willers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中國發展,也要講究中國速度。面對中國主機廠們日益縮短的開發周期,科技公司Unity帶來了基于數字孿生打造的工業操作系統。“(生產制造的)數字化是把主機廠產品開放生產周期縮短的關鍵。Unity幫助主機廠做一些仿真產線、流水線、設備,以及模擬產能如何分配工作,助力客戶實現從設計、仿真到生產、運維的全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張俊波說。
米拉韋茨同樣舉例道,耐世特的軟件工具MotionIQ-Dev旨在為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和線控轉向項目快速推進嵌入式軟件開發與集成。該工具通過縮短生產前置時間、減少數據異常以及減少在容易出錯的手動編碼上花費的時間,為其全球工程團隊節省時間并削減成本。
眼下,中國汽車產業已進入智能化深水區,供應鏈的競爭邏輯也隨之改變。汽車供應鏈企業不再只是拼規模,而是拼創新速度、本土化深度和成本控制能力。而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變為“創新實驗室”,全球汽車供應鏈的權力天平正在傾斜。跨國零部件企業不再簡單輸入技術,而是以中國為創新策源地,反向重構全球業務版圖。
這一轉變,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