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開盒”,并持續網暴1個月后,視頻博主川烈下決心報警。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川烈經歷了噩夢般的網絡暴力。全家人的戶籍信息、住址、電話號碼被全網公開。
一天幾十個電話、信息,持續轟炸辱罵,被P圖造黃謠,賬號被舉報。
經過警方調查,“開盒”網暴川烈的人,居然還未滿16歲。
雖然這倆未成年人,給川烈帶來特別大的傷害,警察也只能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就在上個月,某度副總裁13歲的女兒對一位孕婦“開盒”,沖上熱搜。
讓全國人民,見識了“開盒”有多么可怕,下手的這些未成年人有多么恐怖。
人們紛紛好奇,因為一句話,就扒出別人的全部信息,這到底是一群什么人?
仔細了解后才發現,她們竟是一群05后,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廁妹”。
在廁妹的世界里,“開盒”已經成為一項常規操作。
別人一句無意的評論,一張好看的自拍,一句關于明星的評語,都有可能引來“廁妹”的攻擊。
她們會“開盒”,扒出這個人以及全家人的信息,并掛到網上,放到群里,引導他人對其網暴。
這樣一個充滿負能量的群體,嚴重時能要人性命,很多被盯上的人,都難逃其擾,深受其害。
2022年,一個名叫“依奈”的18歲女孩,在B站直播自殺。
視頻中,她是那樣無奈又決絕,盡管觀看直播的人們不停詢問女孩的地址,但依舊沒能阻止悲劇發生。
依奈跑到自家十幾層高的樓頂,拿椅子和書本墊在腳底,隨后爬上護欄,跳了下來。
一個單純美好的女孩,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以這樣決絕的姿勢,離開人世。
等警察趕到現場后,依奈早已沒了呼吸,隨后,警察在她身上發現一封遺書。
人們這才發現,逼死她的,竟是一群和她年紀差不多的女孩。
在此之前,她已經被一個名叫“廁妹”的網絡群體,謾罵侮辱長達數月。
然而,她自殺后,這些廁妹并沒一絲內疚,反而在群組中,大肆慶祝,帶頭網暴她的人還說:“憑什么她說死就死”、“去死去死”。
依奈到底做錯了什么,引得這群人圍追堵截,到死也不放過。
調查后才知,起因竟是一款名叫《康帕斯:戰斗天賦解析系統》的游戲。
游戲有排名,在本區排名前十的用戶,可以獲得金色頭像。
依奈是這個游戲的鐵桿粉絲,對金色頭像志在必得,并將自己的昵稱改為“得不到金頭就自殺”。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玩笑的舉動,卻成了依奈的催命符。
她雖然拼盡全力,但在游戲結束時,依然沒有進入前十,沒有拿到金色頭像。
本以為這件事就此過去,誰知網絡上卻出現了一個名叫“清純片目電子女仆”的女孩,揪著這件事不放。
隨后她將依奈改名字的這條記錄,發給微博賬號“康帕斯隔空喊話bot”,要求依奈兌現承諾----“得不到金頭就自殺”。
隔空喊話bot是一個幫廁妹發布信息的賬號,是廁妹們發泄情緒,攻擊他人的渠道,被稱為“廁所”。
依奈的信息被全網發布后,噩夢隨之而來。
這群“廁妹”每天追著依奈辱罵,催她去死:“下注了又不實現!玩不起。”
最終,可憐的依奈在這些人一次次的詛咒和圍攻下,選擇跳樓自殺。
“我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要被掛”,被逼死的依奈,死前充滿不甘。
有意思的是,廁妹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卻認為自己才是最可憐的人,不被認同的另類。
她們覺得自己是“慘圈女”,意思就是:自己很慘,且“慘”也能形成一個圈子。
有前廁妹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只有在“廁所”里,我們才是被理解的同類。”
在這里,她們有共同的話題,可以不用掩飾自己的情緒,隨意發泄,還能得到圈子里姐妹的支持,在這里她們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一個“同慘”集體。
她們還有一套公用暗語,如“80”指霸凌,“豹豹貓貓”指爸爸媽媽,“相似”代替想死等等。
他們討論的話題也多與原生家庭、校園霸凌、休學輟學、家庭暴力有關,甚至自殺、自殘、嗑藥,也在其中。
這里的每個人,不管做什么,都不會有人勸阻,反而會提出相對“溫馨的”建議,像自殘后記得消毒,如何劃出花朵一樣好看的傷痕等。
她們還會不斷自我美化這些傷害,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只要有圈子,就有階層分化,這里也不例外,有一位前廁妹表示,她就見過一個家里很有錢的廁妹,背著名牌包包,住著大房子。
但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根本顧不上她,為了填補心中缺失的溫暖,她就跑到網絡上尋求慰藉。
她清楚地知道,即使自己是個問題孩子,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送往國外留學。
雖然有錢的廁妹不多,但從中可以看出,來這里做廁妹的,大多來自單身家庭,或者父母長期缺席,她們在家中找不到應有的溫暖,才會尋求網絡幫助。
但由于年紀小,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又想找到一個傾訴的地方,“網絡廁所”就成了她們最好去處。
正是由于長期缺失愛和溫暖,她們一步步走向網絡最黑暗的地方。
她們能感覺到自己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但又無處傾訴,在她們看來,健康的人是不會來做廁妹的。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到互聯網大潮中。
截止到2023年,我國未成年人上網人數已達1.96億人,互聯網在未成年群體中的普及率高達97.3%。
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早已被互聯網包圍。
據《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及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在受訪的未成年人群中:
有超過50%的人表示,自己身邊曾發生過網絡暴力,其中30%以上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曾參與其中。
不僅如此,未成年人對網絡的探索,早已超出我們的認知范圍,在他們眼中,“開盒”“人肉搜索”“AI換臉”等操作,都是小兒科,并沒有多少技術含量。
眼看未成年人參與網絡暴力的情況愈演愈烈,2023年,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項行動。
該行動主要圍繞短視頻、社交、直播等平臺,從嚴查處違規賬號、群組、貼吧等,其中“網絡廁所”和“開盒掛人”位于該行動重中之重。
如今,網絡社交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但眾多社交媒體的注冊方式簡單,這也導致很多隱藏在暗處的廁所社交應運而生。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遠離不良社交,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如何做到讓他們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又保證他們健康成長,還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素材來源:
觀察者網:《是什么造就了"一點就炸"的"互聯網惡少年"?》
澎湃思想市場:《亞文化觀察|誰是廁妹:網絡暴力、精神疾病與少女的“戾氣”》
酷玩實驗室:《青少年變性、嗑藥、援交…的“亞文化”是如何入侵國內的?》
央視網:《初中女生遭“群聊圍獵”致抑郁:1.96億未成年網民的隱秘角落》
作者:丹丹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