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記者 郁叢嘉 王亞囡
平地高臺壘土功,鑄魂留根啟新章。4月29日,由日本華文教育協會、全日本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主辦的第十一屆“大使杯”朗誦大賽在歷史悠遠的神田女學院舉行。
一段激昂振奮的太鼓表演,正式拉開大賽的帷幕。這段表演,寄托了神田女學院全體師生對“大使杯”朗誦大賽的祝福,也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第十一屆“大使杯”朗誦大賽共分上午場、下午場及閉幕儀式三大部分。杏林大學教授劉迪、東京話劇藝術協會會長凌慶成、國家一級播音員賈卓炎、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廖赤陽、原中央電視臺主播孫靖涵、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張巖松校長、《中文導報》社長楊文凱、日本大學教授吳川、原北京人藝著名演員尚麗娟、明星大學教授趙海城等分別擔任上下午場的評委。
在數月的嚴格遴選之后,少兒組、幼兒組、自創組三大組別的157名入圍選手齊聚神田,一決勝負。從雄獅少年到無畏哪吒,從吉他彈唱到書法展示,小選手的表現,令人過目難忘,小選手成長的背后,是家長和老師的不懈付出,是主辦方和組委會滴水石穿、功不唐捐的日夜辛勞。
較之往年,第十一屆“大使杯”朗誦大賽在表現力方面更為豐富,從中文朗誦到方言表達,選手們自覺自愿地展現幅員遼闊、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祖國的深層次的文化魅力。“外婆也每天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誦唱兼具、多才多藝的《武漢過早》,惹濕了多少人的眼眶。在日本長大的中國女孩,用流利的朝鮮語打招呼,講述多元文化成長背景下成長的她對祖國這一概念的生動理解。
在文稿深度層面,選手們有意識地將傳遞漢字的神韻升華為文化的精髓。《櫻花與餃子》,講述以飲食為代表的中日文化由碰撞到理解進而互融的過程,體現了中日友好小使者的主人翁意識。《允許自己是朵晚開的花》,洋溢著自信和力量,展現了選手對于成長的理性思考。
在社會影響方面,從在日僑社擴大到日本社會。不少完全是日本人家庭出身的選手,用并不那么流利的漢語表達著對中文的興趣和熱情,即使發揮失利了,也毫不氣餒,堅持完成比賽。
十一年如一日,“大使杯”這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中日友好小使者的大舞臺,涓滴不斷,突破不止。
緊張激烈的比賽結束后,評委代表就選手各具特色的表演進行精彩點評。凌慶成評價選手們的表現為“聲情并茂、對文本理解深刻”,并透露學好朗誦的法寶。張巖松為選手送出“學中文不是一時一日之事,貴在持之以恒”的忠告,對家長要求,并希望僑社攜手打造一個有利于華文教育發展的共同體。楊文凱用“字正腔圓、真情流露”概括了參賽選手的出色表現,祝福他們在學習中文的道路上收獲滿滿。
閉幕儀式上,上屆獲獎選手代表重回“大使杯”的舞臺,用深情飽滿的童聲朗誦旅日詩人彌生創作的長詩,參賽選手與家長熱情呼應,傳承中華文脈、展現時代新貌的自豪之情盈滿會場。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參兼總領事陳巍在致辭中肯定了主辦方及全體工作人員的付出和努力,向所有支持華文教育的家長致謝。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中日友好的希望,大賽是才華的展示更是文化使命的傳遞,冀望選手們堅持不懈、成為中日兩國的使者,讓理解和友誼代代相傳。
日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陳隆進期待更多青少年通過“大使杯”的舞臺展現才華、結交朋友、為中日友好做出自己的貢獻。
全華聯會長張書明感嘆選手水平之高,追溯與顏安會長一起啟動大使杯時的往事,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華文教育日漸繁榮。全華聯將始終如一地支持華文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祝愿留根工程越做越好。
日本華文教育協會會長顏安鼓勵選手們做好中日友好的小使者,并向使領館、華文機構、教職員工、熱心家長等關心和支持華文教育的所有力量致謝。
中國駐日本大使夫人、陽光學校校長丁玥出席大賽并為榮膺大使杯獎的選手——魏魏、孿生兄弟黃佐字、黃佑宇和韓菲兒頒發“大使杯”獎。
51位選手分別榮獲相應組別的金、銀、銅獎。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王寶鋒領事、于舟,全華聯代表理事高原龍一,東京華僑總會會長錢江麗子,日本華文教育基金會會長林立,全華聯副理事長莊旭等嘉賓為獲獎選手頒獎。
中華神韻,文脈深遠,海外留根,功在千秋。第十一屆“大使杯”朗誦大賽圓滿落幕,讓我們共待來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