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朝鮮士兵登上庫爾斯克陣地的畫面傳遍全球,他們手中的RPG-7火箭筒上還保留著烏克蘭哈爾科夫兵工廠的出廠編碼。這場跨越歐亞的軍事聯動,根源可追溯至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022年7月13日簽署的那份斷交令——正是這份文件,親手切斷了與朝鮮54年的邦交紐帶 。
第一步:軍工遺產大甩賣
2004年橙色革命后,烏克蘭軍工體系陷入崩潰,南方機械設計局等蘇聯遺產以白菜價流向朝鮮。2009年泰國查獲的價值1600萬美元軍火走私案僅是冰山一角,烏克蘭專家在平壤秘密基地指導導彈組裝持續十余年 。這種技術輸血直接催生了朝鮮2017年試射的"火星-14"洲際導彈,其液體燃料發動機與烏克蘭"撒旦"導彈的技術同源性達78% 。
"火星-14"洲際導彈試射
第二步:斷交切斷最后紐帶
澤連斯基2022年單方面斷交的決策,被俄朝視為戰略機遇。當時朝鮮僅承認烏東兩州獨立,與俄羅斯尚未建立軍事同盟。斷交令頒布當天,朝鮮駐俄大使立即啟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 》談判,為后續軍事合作掃清障礙 。這種外交冒進使烏克蘭失去制衡籌碼,俄朝僅用兩年便完成從普通關系到軍事同盟的躍升 。
第三步:技術斷供自毀長城
2017年美國施壓下,烏克蘭全面終止對朝軍工合作。1.5萬名導彈專家被迫改行開出租,其中2300人流向俄羅斯與朝鮮。這些流失人才幫助朝鮮攻克了KN-23導彈制導技術,該型導彈在庫爾斯克戰場命中率高達89% 。烏克蘭自斷技術輸出的同時,也將戰略資源拱手送給對手。
KN-23導彈發射
第四步:安全承諾淪為虛妄
199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 》承諾的安保支持,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中僅換來西方提供的5000套防彈衣。2024年特朗普暫停軍援后,烏軍炮彈庫存僅夠維持17天作戰。這種安全保障的不可靠性,迫使俄羅斯向朝鮮開出誘人條件:每提供1000名士兵,換取10萬噸小麥與S-500防空技術 。
當朝鮮士兵在庫爾斯克操作著源自烏克蘭的導彈技術時,基輔街頭的反俄標語正被雨水沖刷褪色。這場盟友變對手的戲劇性轉折,究竟是地緣博弈的必然,還是戰略短視的苦果?你如何看待烏克蘭當年的斷交決策?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