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幫杜月笙這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但卻是一個毀譽參半的名字。在其移居香港之后,隨著杜月笙的死亡,他的家人也猶如人間蒸發一樣,變得銷聲匿跡。
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上海博物館竟然有一個工作室是單獨為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善開辟的。
時間的流逝讓很多歷史歸于沉寂,即便當下提起度微山也很少有人知道他。
杜維善做的事情要比他的父親杜月笙還要偉大,杜維善的名聲相對于父親完美了許多,甚至沒有一點負面聲音。
這與杜維善所做的事情息息相關,正是因為杜維善的奉獻,上海博物館才給他設置了獨一無二的工作室。
1928年,京劇名爵姚玉蘭、姚玉英兩姐妹被杜月笙霸占之后,姚玉蘭的長子杜維善在1933年出生了。
杜月笙不缺小妾,更不缺子女,杜維善一出生排行老七。
此時的杜月笙在上海如日中天,呼風喚雨,杜維善也跟著家族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1949年,杜月笙跑到香港時,杜維善自然跟在身邊。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咽氣的時候,杜維善還在身邊。姚玉蘭等人扶著靈柩去臺灣的時候,杜維善也跟著去了。
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學業,順利考取了澳大利亞的大學,開始學習地質學。
這位昔日的少爺沒有貪圖享樂,而是打過工、下過井,走過深山、挖過礦。或許這一點從杜月笙當年起家的時候極其相似。
再往后,杜維善選擇在加拿大定居。時間也來到了60年代,閑暇的生活使得杜維善又生出了新的興趣。
他對古錢幣十分喜愛,到了加拿大之后,利用空閑的時間研究起了絲綢之路上的古錢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杜維善的手,他收集到的古錢幣越來越多,甚至到了獨樹一幟的地步,杜維善無師自通成為絲綢之路古錢幣方面的專家。
80年代的時候,杜維善聽聞上海博物館也有志于收集研究絲綢之路古錢幣。于是,杜維善的生活又多了一項內容。
他輾轉多方與上海博物館取得了聯系。起初,雙方只是交流研究經驗。
隨著雙方交流的深入,杜維善內心萌生出了捐贈的想法。他始終認為以一人之力難以保存如此寶貴的古錢幣,只有在國家的手中才能長久傳承下去。
與其埋沒在自己的手中,不如將他捐出,供世人觀摩研究。
1991年開始,杜維善開始了第1次捐贈。當367枚絲綢之路古錢幣擺在上海博物館面前的時候,所有人震驚不已。
這些錢幣實在太珍貴了,很多幣種我國都不曾掌握,薩珊王朝、貴霜帝國、拜占庭帝國古幣紛紛露面。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感嘆金幣的珍貴以外,還十分佩服杜維善的決心,要知道任何一枚拿到市面上那都是無價之寶。
杜維善手中可不止一枚、兩枚,那是367枚之多。
這里邊隨便拿出幾枚都足以使得杜維善的生活變得富貴,可他卻全部拿了出來。
受益的不僅僅有上海博物館,更有國家對西域歷史的研究。
當所有人以為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捐贈時,杜維善又開始了第2次捐贈,一下子又拿出了542枚古幣。
原來上次捐贈之后,杜維善回去又重新收集,憑借著專業知識和家族支持,他又找到了不少古貨幣,又毫不吝嗇的捐給了上海博物館。
在杜維善的慷慨捐贈下,上海博物館關于絲綢之路古貨幣的體系越來越完善,許多古貨幣都成了孤本、孤品,讓上博在這一領域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第2次捐贈依然不是杜維善的終點,后來,他又陸陸續續完成了5次捐贈,使得其個人捐贈的古貨幣達到了2128枚。
雖然并不是每一枚都價值連城,可每一枚都涵蓋了杜維善老先生的真摯感情。
除了貨幣,杜維善還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絲綢之路的古文孤本一塊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別說外人了,就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對杜維善的行為敬佩不已。
2019年,杜維善獲得了白玉蘭獎。這或許是對他捐贈古貨幣的唯一回饋,也是最恰當的回饋。
老先生在2020年去世,雖然他沒有葬回祖國,但他的精神卻照耀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如今,再去上海博物館能夠清楚地看到矗立在博物館當中的古貨幣展廳,更能有幸一睹杜維善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