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廣西各地任職的地方官員對于水利在農業中的重要地位有著清醒的認識。明朝統治者和各級地方官員將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作為自己任內的主要任務,不遺余力推進建設各類水利設施。
在明朝,廣西各地新修了大量陂塘。陂塘指建于兩山之間攔壩蓄水的水利工程,是明朝廣西最主要的灌溉設施之一。據萬歷《廣西通志》、嘉靖《南寧府志》、萬歷《賓州志》、道光《白山司志》等記載,今南寧市所轄各地在明朝至少建有水利設施182處,其中賓州71處,上林縣36處,宣化縣29處,武緣縣22處,橫州10處,永淳縣13處,白山司1處。南寧各地居民不僅在江河上筑壩蓄水進行灌溉、開鑿溝洫、架設水車、引水灌田,還普遍利用自然河道、泉水進行灌溉。
地方官員成為各地水利工程建設的倡導者和主持者。宣化縣城北有銅鼓陂,北宋時開鑿,明永樂二年(1404)重修;后崩潰,成化年間,南寧知府劉淵復筑,復潰。嘉靖年間,南寧知府郭楠重修銅鼓陂和川山陂。位于賓州城西的新官陂,是永樂三年(1405)賓州判官王成美主持修筑而成。一些致仕的官員回到家鄉后也致力于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永淳縣人陸忠,在永樂年間任福建福清縣丞,后告老回鄉,發動鄉民修建水利,得到鄉民的稱贊,后入祀鄉賢祠。
明朝土司地區的水利建設相對比較落后,當地居民大多靠天吃飯,或者利用自然河流進行灌溉。那馬土巡檢司境內居民只懂得用自然河道灌溉,對于離開河道較遠、灌溉不便的地區,則完全依靠降雨。個別地區也有人開始興建水利工程。白山司境內的陸王溝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據說是寡婦陸王氏開辟山坡,筑壩為溝,長2里,引水灌田200余畝,到民國時期依然發揮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