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國家京劇院赴澳門演出,李勝素帶著梅派經典《宇宙鋒》亮相。
臺下觀眾掌聲雷動,一位香港家長感慨:“孩子看不懂戲詞,但光看李老師的眼神和身段,就挪不開眼。”
這一年,恰逢梅蘭芳誕辰130周年,李勝素用一場演出致敬大師,卻也留下一句清醒的自白:“我永遠成不了梅蘭芳,我只能盡力成為最好的李勝素。”
這句話,有人聽出謙卑,有人聽出無奈,但在京劇圈內人看來,這恰恰是李勝素對藝術傳承最務實的理解。
梅蘭芳的名字,是京劇藝術的巔峰符號。
他的唱腔圓潤清亮,身段典雅端莊,創立的梅派藝術至今仍是旦行的“教科書”。
作為梅葆玖的親傳弟子,李勝素從拜師那天起,就被外界視為“梅派代言人”。
但這條路并不輕松。梅派講究“中正平和”,一招一式都有嚴格規范。
李勝素年輕時學《貴妃醉酒》,光是“銜杯下腰”的動作就練了三年。
梅葆玖曾對她說:“學梅派,得先把自己‘框’進去,再琢磨怎么‘活’出來。”
梅派傳承像一座高山,李勝素不但要爬上去,而且還不能被山困住。
在澳門演出的《宇宙鋒》里,李勝素演趙艷容裝瘋逃婚。
傳統演法強調“瘋而不癲”,她卻給角色加了一絲冷笑:“瘋是裝的,但恨是真的。”
這一細節,被戲迷稱為“李勝素式”的倔強。
這種“微創新”貫穿她的藝術生涯。
演《鳳還巢》,她把程雪娥的羞澀演得更“接地氣”;教學生時,她堅持“先理解人物,再學唱腔”。
有老戲迷批評她“離經叛道”,她卻說:“梅先生當年也改戲,傳承不是復印機。”
在規矩里找呼吸感,成了李勝素平衡傳承與創新的秘訣。
李勝素從不避諱談論自己的局限。
一次采訪中,她直言:“梅先生是開宗立派的天才,而我是個普通演員。
我能做的,就是把他的戲傳得更遠。”
這份清醒背后,是京劇生態的變遷。
梅蘭芳時代,京劇是全民娛樂;如今,年輕人更愛刷短視頻。
李勝素帶著國家京劇院進校園、辦講座,在澳門手把手教學生勾臉、甩水袖。
有孩子問:“京劇這么難,學它干嘛?”她笑著答:“難才珍貴,你看奧特曼打怪獸不也要練絕招嗎?”
比起成為“下一個梅蘭芳”,她更想當一座橋——讓老戲迷不失望,讓新觀眾不陌生。
李勝素那句“成不了梅蘭芳”,不是認輸,而是給京劇傳承“松綁”。
梅派藝術需要原汁原味的守護者,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傳播者。
在澳門培華中學的京劇課上,李勝素對學生們說:“你們不用成為我,但要找到自己唱戲的快樂。”
這句話,或許正是她對藝術的終極理解——傳承不是為了造神,而是讓每個人在傳統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就像她演的趙艷容,瘋癲是假,眼里的光卻是真的。
京劇的命脈,不也在這一代代“不完美”的堅持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