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年輕女孩小路(化名),
為預防暈機、暈車,提前服用暈車藥,
卻在旅程中陷入昏睡,
甚至出現反應遲緩的狀況。
像她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
原來,小路為預防暈機,在飛機起飛前,按照說明書 “成人每4小時1- 2粒”的提示,服用了2粒暈車藥(苯海拉明)。登機后,她很快因藥效發作陷入昏睡。
下飛機后,為防止乘車暈車,小路再次服用2粒暈車藥,卻出現反應遲緩、交流困難等癥狀。
小路感到不對勁,隨后通過"福建衛生報健康+"小程序,向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藥師陳仁城進行了咨詢。
▲點擊進入“福建衛生報健康+”小程序,1v1咨詢專業藥師
記者搜索發現,類似案例在網絡社交平臺并不少見,許多網友反映"吃完暈車藥像被封印""昏睡到錯過目的地""全身發飄"……為何暈車藥會讓人“暈”過頭?如何科學服用?藥師給出專業解答。
▲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暈車藥種類不同,效果天差地別
陳仁城介紹,暈車藥主要通過抑制大腦中與暈車相關的不適感來發揮作用。比較常見的種類有:
01
抗組胺類藥物:如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等。藥效持續4-6小時,適用短途旅行。可能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干等副作用。
02
抗膽堿能藥物:如東莨菪堿、苯環壬酯等。東莨菪堿藥效持續6小時,適合中長途旅行;苯環壬酯單劑量可持續12小時,嗜睡反應少,適合老人、兒童及需長時間行程者。可能引起口干、視力模糊、心悸等副作用。
03
中樞神經調節類:地芬尼多。對前庭性眩暈(如暈車、梅尼埃病)效果顯著,無明顯鎮靜作用,適合需保持清醒的乘客。可能引起口干、心悸、頭痛等副作用。
04
暈車貼:含東莨菪堿或薄荷等植物提取物(如洋金花),藥效可持續72小時,適合長途旅行。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不適。
為何暈車藥會讓人"昏昏沉沉"?
針對小路的癥狀,陳仁城解釋,她服用的苯海拉明屬于第一代抗組胺藥,其通過抑制前庭神經信號傳遞緩解眩暈,但會直接穿透血腦屏障,導致明顯的中樞抑制反應。
成人單次推薦劑量為25-50mg,若超量服用或補服間隔過短(如小路4小時內服用2次),會顯著加重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
(網絡圖)
針對部分網友反饋“吃完暈車藥吐到虛脫”的情況,陳仁城解釋,嘔吐至虛脫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個體不耐受或暈動癥失控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暈車藥服用注意事項
01
劑量控制
首次服用應從最小劑量開始(如1粒),4小時內避免重復服用。特殊人群(兒童、老人、肝腎功能不全者)需減量或遵醫囑。
02
用藥時機
不同藥物起效時間差異顯著:
抗組胺類(如茶苯海明):需提前30分鐘;抗膽堿類貼劑:提前2-4小時;苯環壬酯:提前1小時;地芬尼多:提前20分鐘。
03
個體化用藥
特殊體質需特別注意:
●過敏體質:避免含苯海拉明、異丙嗪等易致敏成分的藥物。
●肝腎功能不全:優先選擇不經肝腎代謝的外用貼劑(如植物型暈車貼)。
●長期用藥者:避免連續使用超過3天,防止藥物蓄積引發毒性反應。
另外,小于3歲的嬰幼兒可以選用生姜片貼肚臍、植物型暈車貼,3-6歲兒童必要時可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低劑量苯海拉明。大于6歲的兒童則可選擇茶苯海明、苯環壬酯口服或暈車貼。
不想“藥倒”?試試這些替代方案
乘車時坐前排或靠窗減少顛簸,開窗通風避免異味;不看手機、書籍,注視遠處固定點;頭部后仰閉目休息。輕度暈車可按壓內關穴、嗅聞姜片,或在太陽穴涂風油精。
陳仁城強調,頻繁暈車者建議結合前庭訓練與體質調理,癥狀嚴重的需就醫排查前庭或胃腸疾病。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朱曉潔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