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教評價網于2025年4月底正式發布《2025年金平果中國大學排行榜》。全國共計有1233所普通本科院校、1560所高職高專上榜。
本次排名主要評價中國本科院校競爭力,共計包含有9個二級評價指標,包括師資團隊、教學水平、學科表現、科研水平和學術效益等方面。
今天根據該機構提供的2025年中國大學100強榜單,逐步分析我國高校最近一年的整體競爭力情況,相對來說,大家可以作為一個額外的參考。
全國十強格局巨變
根據該份榜單結果顯示,中國高校前10強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哈工大和西安交大的綜合競爭力竟然能超過南京大學,許多人都感到意外。但是在真正的科研轉化和畢業生就業方面也,確實如此。哈工大分數線都已經逐步追上南京大學。
而南京大學主要是以傳統文科理科為主,工科較為薄弱。這些年在院士評選和新工科方面,也明顯落后于哈工大和西安交大。
中科大出現明顯退步
中山大學位居全國第11名,四川大學位居全國第12名。這兩所高校同樣堅持多學科發展,都有強悍的醫學院加持,這些年發展速度極快,特別是在工科方面也有所表現。
比如中山大學2025年的經費預算達到216.22億元,在全國位居第6名。學校將大量經費都投入到電子信息、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學科,未來發展潛力非常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13,出現較為嚴重的退步。作為華東五校的成員,中科大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威名遠播,但是最近十年的發展確實不如人意。
中科大的優勢都集中在數理化等基礎學科,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競爭力較弱,所以大量學生最終都會選擇繼續深造以。以往本科生留學率很高,這些年明顯受到美國制裁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中科大的工科和醫學等學科實力較為薄弱,這些年努力彌補短板。中科大研究生規模龐大,但質量不如沿海頂級985高校,這是導致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南大學排名14,進步神速。中南大學當年由多所高校合并而來,傳統工科實力極為強勢,學校在國家三大獎方面表現優秀,獲獎數量能挺挺進全國前10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位居15名,穩步上升。北航優勢由傳統的航空航天,逐步拓展到計算機、儀器以及材料等領域,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所以競爭力也變得越來越強。
排名第19位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屬于“雙非”高校里面的杰出代表。依托中國科學院辦學院,學校擁有強大的導師資源,科研平臺極為豐富,對學生又進行精英培養,各項實力都很強。
南開大學退步到第30名,也是令人擔憂。依靠文科和基礎學科為主的高校,在經濟低速發展時代確實容易受到影響。
比如科研項目承接、科研平臺建設以及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都會受到影響。南開大學在這些方面沒有優勢,導致學校2025年的經費預算僅有66.78億元,在985高校里面倒數第二。
純211高校方面,鄭州大學位居第34名,武漢理工大學排名35。這兩所高校發展勢頭迅猛,綜合規模優勢明顯,竟然能超越部分985,也是讓人費解。
鄭州大學學科規模龐大,但卻沒有全國頂尖學科,包括引以為傲的化學工程與技術、臨床醫學、材料科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在全國都只能屬于第三梯隊。
武漢理工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并列全國第一,但其他學科都是表現一般,國家三大獎以及科研團隊方面也并不占據優勢,能排名如此之高,這里面的邏輯也是值得質疑。
總體評價
從全國競爭力排行榜來看,多所“雙非”高校都表現得極為搶眼,比如江蘇大學、深圳大學等都已經闖進全國50強,主要也是因為這兩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強。
當然,個人角分析,這份榜單還是有很多的缺點,一方面是注重學校的綜合規模優勢,另一方面則是側重于理工類高校,評價的指標不夠全面。
因此,這份排名的參考價值有限,只能說明學校的規模優勢和理工類專業的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