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5月1日電 題:“勞動者在哪,工會驛站就開到哪”——天津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打造溫馨港灣
新華社記者毛振華、宋瑞
手機充電、休息如廁……正午時光,完成一輪片區配送的郵政快遞員龐曉,常會步行5分鐘來到天津市河西區職工服務中心工會驛站,享受一段愜意的休憩時光。
“勞動者在哪,工會驛站就開到哪!”天津市總工會副主席密松說。面對近年來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的快速增長,天津因地制宜陸續建成6015家工會驛站,用精準貼心的服務溫暖廣大勞動者。
智慧賦能:“讓勞動者享受便捷服務”
走進小圍堤道旁溫馨的工會驛站,龐曉掏出手機,熟練掃描智能柜上“免費飲水”的二維碼。滴聲過后,柜門彈開。一口溫水入喉,沖淡了他一上午的忙碌。
不僅能便捷飲水,智能柜里有手機充電、急救藥品、針線包、打氣筒等一批實用物件,還有火腿腸、方便面等食物用于應急。
河西區職工服務中心工會驛站站長馬瑞介紹,這處工會驛站主打“智能化+自助式”特點。后臺能實時統計勞動者對各種功能和物品的使用率,工作人員會按需提供服務。
“這里24小時‘不打烊’,勞動者需要緊急幫助時,工會驛站就能發揮功能。”河西區總工會權益保障部部長張宇說,河西區已建成60個數智工會驛站,成為戶外勞動者溫暖的港灣。
天津上線驛站云端服務,聯合平臺幫助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知曉工會驛站就近分布。“過去送完單只能找樓角旮旯待會,大風、降溫了很難熬。現在找到鄰近的工會驛站休息,真的很方便!”25歲的外賣員李丙國說。
因地制宜:“建到勞動者心坎上”
中午送餐高峰過后,南開區時代奧城商圈的工會驛站里,常見到外賣員休憩的身影。
這里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空調、冰箱、微波爐、飲水機等戶外勞動者常用電器一應俱全,屋內的沙發、桌椅由愛心企業和物業捐贈。
完成午餐送單的外賣員張勝方常來此熱飯,“冬暖夏涼,能在這兒吃上熱乎飯、喝上熱水,還能給手機充電。這些看似很細小的服務,我們很需要。”
南開區總工會副主席陳俊偉說,該商圈是外賣員等戶外勞動者的聚集地,工會將曾經的物業用房因地制宜改造為驛站,使其成為服務勞動者的最前站。
工會驛站的建設不拘泥于面積,不束縛于設施,通過因地制宜服務勞動群體。在商業“熱圈”,流動車、智能柜、愛心亭等“小快靈”驛站隨時服務新就業勞動群體;在旅游“熱域”,驛站與游客服務中心結合,提供寄存行李、免費充電飲水、共享雨傘等服務;在司機“熱區”,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站等經過提升改造,建設115個工會服務司機之家……
“我們在勞動者聚集地、工作區域、行經路線上密集布點,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質建立工會驛站,就是為了實實在在建到勞動者的心坎上。”密松說。
雙向奔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工會驛站貼心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做法,也感染了不少頭部平臺企業參與其中,實現雙向奔赴。
美團天津工會是美團在總部型城市外成立的首家工會,已有500多名會員。美團天津工會主席李尚龍介紹,公司將共享充電寶等服務下沉進驛站,供戶外勞動者免費使用。
在天津市總工會的支持下,美團、京東、餓了么、滴滴等17家在津平臺企業及其合作商、代理商建立工會組織,為職工提供權益保障、大病救助、困難幫扶等多維關懷。
“工會是職工最可靠的‘娘家人’。”天津市總工會副主席張秀強說,天津有2663家新就業形態建會單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74.61萬人,驛站更好地發揮了工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一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還主動融入城市,為建設美麗城市貢獻自身力量。
“天津好人”萬海波是一名中通快遞員,日均派送500件快遞。他利用工作中走街串巷、進樓入戶的優勢,協助居委會及居民發現及化解了眾多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如今,萬海波所在的“益鋒小哥”志愿隊有20余人,一年上報辦結380多個社區隱患。
“工會驛站以‘小服務’‘小善舉’展現城市溫度,最終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密松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