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06字,閱讀約需7分鐘
無論任何時候,有土地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安全感。
上周,跟隨父親到自家田地里勞作,時隔多年再次與土地親密接觸,讓我這顆沉寂的心泛起了漣漪。成年人的世界磨損了我的靈魂,消耗了我的心氣。而當我拿著62歲的父親為35歲的我特別改制的小鏟子,蹲在地上一點點挖著野菜的時候,童年的身影與此刻重疊。
30年前的我,也曾在忙著干農活的父親身邊玩耍。土地像個大寶藏,細軟的土可以做畫布,地里長出的各類花草可以在“過家家”時當作美食,地里的螞蟻、螞蚱等都可以被賦予靈魂,成為童話世界里的精靈……30年后,已經邁進中年門檻的我,何其幸運,竟然在這一刻、在這片土地上,隨時光穿梭,看見了曾經那個小小的我。
那時的我,還是天真可愛的,是嬸子大娘們眼中的開心果,那時我還不會被人說脾氣臭、板著臉;那時的我,還是無憂無慮的,唯一的煩惱就是跟小伙伴玩的正起勁時,被奶奶的呼喚打斷,那時我還不會為工作業績焦慮,不會為客戶刁難而抑郁。
感謝土地,讓我在35歲時與5歲的自己相遇,并被那簇童年的星光溫柔擁抱。
我看到彼時的自己如閃耀的珍珠,而此時已黯淡如魚目。
1、“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適用于土地
長大以后,現實會為你揭發諸多教育的謊言,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事實是,有太多的人八分耕耘換不來二分收獲,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用二分耕耘撬動了八分收獲。比如近期一起醫療界丑聞帶出的“醫學妲己”董小姐。如果非醫專業通過協和“4+4”就能走上手術臺,那其他醫學生十年苦讀算什么?患者的生命又算什么?
其實,本不想提及這些與己無關的社會熱點,一則,我很清楚老百姓的發聲根本改變不了什么,即使滅了這只蟑螂,在角落里依然還有無數只蟑螂;二則,被捂嘴捂累了,在這個低產的4月,一篇關于三河招牌的文章被刪稿,此前還有多篇熱點評論文章被刪稿。既然不好的不讓說,那就把嘴巴閉起來吧,如果自己還是難受,那就把眼睛也閉起來,耳朵塞起來。這樣又瞎又聾又啞,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好人啦。
說回自己,為什么曾經上進如我,卻突然在去年選擇開始躺平呢?
因為我已然看清,這是一個越努力越不幸的時代。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就是找個安全島安穩的活著,那么畢業后考公考編,努力一次,一勞永逸;如果你的目標是依靠自己搏擊風浪,那么你要么已經被房貸套牢,要么已經創業負債。
這年頭,人不能太有上進心,不求上進只求安穩的都在越活越滋潤,但凡有點上進心的都已經負債累累,身心俱疲。
昨晚,那個曾經被我專文“報道”過的創業者朋友,告訴我他即將與合伙人一起破產清算,五一后就分道揚鑣了。這也等于正式宣告他為期三年的創業,徹底失敗。
32歲便依靠著自己過硬的技術能力和社交能力,選擇自立門戶拼搏事業的青年,不可謂不上進。創業三年間,幾乎全年無休,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創業者,不可謂不敬業。然而,這三年他投進了自己十年打工的全部積蓄,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搭進了身體健康,最終卻是顆粒無收,甚至背上幾十萬的債務。
糟糕的經濟大環境,缺乏誠信的客戶,自私自利的合伙人,高昂的房租……讓他的努力顯得那么無力。原來人生并不是拼命努力就有成果的。
還好,土地絕不負你。
幾個月前種下的艾蒿,如今已經半米;去年種下的小麥,扛過了一個冬季,此刻在微風中齊刷刷搖擺著青綠的腰身;前年栽下的果樹,如今春花落盡已孕育出希望的果實;哪怕是未受主人一絲恩惠的野菜,也在一場場春雨后鋪滿田地……這就是土地,不言不語卻永遠都有回報的土地。
用老爸的私人定制小鏟子挖苣荬菜,這是一種很好吃的野菜哦
與土地重新鏈接后,我開始嘗試自己種瓜種菜,在小區里其他人開墾的菜畦夾縫中,開辟了一小片屬于自己的小田地。加上陽臺上的六個種菜盆,我仿佛看到自己成為了富有的農場主。好幼稚的幻想,好治愈的幻想。
我將種菜的視頻發給朋友,告訴她們這個夏天我將擁有吃不完的韭菜、小蔥、生菜、油麥菜、香菜、黃瓜……且都是自己種植的綠色食品。我的朋友們都要羨慕哭了。
老爸隨手種的韭菜,隨便一割就是一大盆
人生第一次獨立全流程蒸包子,賣相實在難看,但是味道還不錯
我的黃瓜。前天剛從室內移栽到室外
中國人民苦食品安全問題久矣,中國人民思念土地久矣。
城市化進程加快,讓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土地,搬進了高樓大廈里。當人的雙腳長時間接收不到地氣,磁場就會紊亂,心就會浮躁,情緒也會出現問題。
很多人說,中國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自動解鎖種地技能。我說,中國人愛的不是種地,而是種地帶來的希望和安全感。高樓大廈需要避雷針,在遭遇雷電時將電擊引入土地,人又何嘗不是呢?
誰的生活不是遭受一次又一次的雷鳴、電擊,而遠離土地的我們無從釋放這澎湃的傷害。或許鋤頭鏟子正是我們生命的避雷針,當借由耕耘將內心的紊亂的電荷導向土地后,我們才會真的回歸健康與平和。
2、大量年輕人正面臨著生存焦慮
昨天在與朋友聊天時,她提到一句:“現在年輕人雖然已經可以吃飽穿暖,不用為生存發愁,但是卻面臨著比父輩更大的精神壓力。”我想說,這位朋友還是天真了,事實上當今年輕人相當大一部分并沒有擺脫生存焦慮。不僅沒有擺脫,反而很多情緒問題本身就源于生存焦慮。
習慣了祖國強大“遙遙領先”的宏大敘事,讓很多人都以為我們的民眾個體也擺脫了生存焦慮。我們總以為再差也不會吃不飽、穿不暖吧,誠然這絕不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了,可貧窮的個體依然在生存線掙扎著。
以北漂群體為例,10年前的我,公司發工資的當天口袋里僅剩10元,但凡老板晚發工資一天,我就會實打實的沒飯吃。自然,我可以向父母求助,但是如果父母也沒錢呢?昨天在抖音刷到一個女孩,剛畢業的她手里僅剩40元,距離發工資還有幾天,不得不向母親求助,而母親的手里也僅有六七十元,她硬著頭皮只好問母親借50元。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這個時代會發生的事情。
更多的人雖不至于窮困至此,但是也同樣面臨著“不干活,就沒飯吃”的處境。他們不至于今天就餓死,但也切實擔憂著“明天”的飯在哪里。
我們這一代已然沒有父輩或祖輩人均鐵飯碗的待遇,那時候的人們,窮,但窮得很有安全感。工作是包分配的,不是干部也至少是個國企職工;住房也是單位分配的,安排有早有晚,但基本都能排上;身邊親人朋友的貧富差距不大,不會在比較中產生落差感和焦慮感。
如今的我們,需獨自在市場的洪流中搏擊風浪,隨時面臨著被裁員、被辭退,以及女性育齡被生育防備,35歲起被大齡清退……隨著學歷內卷,學習階段延長,很多人(尤其是女性)25歲碩士畢業進入社會,29歲起被企業生育防備,35歲被大齡清退。難道一個家庭培養孩子25年,就是為了讓她工作25-29這四五年?職業生涯就開始危機了?
職場流行起了年齡歧視,越老越被看不起,所以35+的職場人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像被嚼剩的甘蔗渣,扔進垃圾堆里?年輕人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生長,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這是資本樂見的場景。
當今年輕人嚴重缺乏職業安全感,在各種形式的職場PUA中自我懷疑,在過勞的buff加持下,陷入焦慮和抑郁。
我們在社會中遭受了太多的“電擊”,卻忙碌到無暇排解,也無力排解,只能在一個個無眠的夜晚,自我拉扯。
在我的身邊,幾乎每一個被工作逼瘋的同事都說過一句同樣的話,“不行我就辭職回家種地!”
沒人相信她們真的會回鄉種地,但所有人都相信種地是中國人的生存底氣。土地是樸實厚重的,她像母親的懷抱,承載孩子的一切委屈和壞情緒,又給予甘甜的乳汁喂養他們。
當我們耕耘土地,土地不會勾心斗角,果樹不懂pua,麥子不知什么是業績壓力,玉米也不會半夜催你對齊“顆粒”……或許瓜果會生一場病,死給你看,但終究你可以通過種植知識學習,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土地會公平對待每一個農人,而社會,就不一定了。
種下一顆種子,只要它會發芽成長,生命就有無限的希望。這份希望是種子的,也是我們的。發芽就能抽枝,抽枝就能結果的確定感,也是自然給予我們的安全感。這是人給予不了的。
人心不可直視,自私、貪念、傲慢、嫉妒、傾軋、爭斗……讓人類面目可憎。想回村種地的都是善良的人,至少沒有縱情于人與人的纏斗。與自然打交道,更輕松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