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東生存報告:21萬套掛牌壓頂,剛需割肉次新硬扛。
上海樓市驚現魔幻現實:賣房不如租房,次新漲價有價無市。
樓市修羅場:22萬套掛牌壓頂,上海房東面臨三重生存悖論。
掛牌1年賣不掉!上海房東陷入“降價-觀望”死循環。
房價跌、房租降!上海房東面臨雙重打擊。
深夜11點的靜安寺商圈,鏈家門店的燈光依然亮著。中介小王正給客戶發消息:"張姐,您那套老破小今天又降了30萬,還是沒人看房..."手機屏幕映出他疲憊的臉——這是上海二手房市場的真實縮影。
剛需房東的"斷臂求生"
在楊浦區控江路某老舊小區,60歲的陳阿姨守著掛價280萬的45平房子。這套1989年的公房,墻面霉斑像蔓延的苔蘚,樓道里飄著潮濕的霉味。"去年還能掛320萬,現在砍到260萬都沒人出價",她摩挲著泛黃的房產證,窗外的梧桐葉沙沙作響。
這不是個例。房外房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市超21萬掛牌房中,300萬以下房源占比達37%,這些上世紀建造的"老破小"正經歷殘酷的去泡沫化。在嘉定新城,動遷房掛牌量同比激增42%,有房東甚至打出"送十年物業費"的廣告。
次新房主的"冰火兩重天"
陸家嘴某高端小區卻上演著荒誕劇。業主李先生把168平江景房掛牌價從2280萬調至2450萬,"隔壁仁恒掛牌都漲了10%"。但中介透露,該小區近三月零成交,"有客戶出價2000萬,房東當場摔了茶杯"。這種割裂在數據中尤為明顯:大虹橋次新房2個月漲70萬,帶看量卻暴跌65%。就像婚戀市場的"普信男女",房東與買家的心理價差,正在制造樓市最詭異的僵局。
二房東的"大逃殺"
長寧區某公寓樓里,90后二房東小林正在清退最后兩間房。"2019年花8000收的三室,隔成五間能租1萬5,現在空置四個月虧了6萬"。他的遭遇揭開了租賃市場的殘酷真相——上海保租房已突破27萬套,相當于每3個租客就有1人選擇政府房源。
在虹橋商務區,自如正在批量解約"溢價過高"的房源。這場風暴中,最先倒下的永遠是杠桿玩家。有業內人士苦笑:"現在做二房東,不如去送外賣"。
置換鏈條的"死亡螺旋"
徐匯區某改善樓盤售樓處,前來看房的周先生道出中產困境:"賣掉外環兩套房才夠首付,但老房子半年沒賣掉"。這種"置換死結"正在吞噬市場流動性——靜安府100套次新房待售,但3月僅成交2套。
更魔幻的是,有房東開始"反向操作":浦東張江某IT高管賣掉1200萬住宅,轉租6500元/月的同小區房源。"算上理財收益,每月凈賺2萬",他晃著咖啡杯說。這種"去資產化"浪潮,正在重塑上海人的居住邏輯。
樓市修羅場的三重悖論
當第四代住宅帶著空中花園沖擊市場,當關稅戰陰影籠罩長三角外貿企業,上海房東們仿佛在玩一場沒有贏家的"魷魚游戲"。
悖論一:去庫存需要降價,但越降價信心越崩。22萬套掛牌房如同懸頂利劍,每個降價案例都在加劇觀望情緒。
悖論二:產品升級本是好事,卻成次新房催命符。就像智能手機淘汰功能機,新一代住宅正在加速老房貶值。
悖論三:政策工具箱豐富,但子彈總打不到痛點。降息、放松限購治標不治本,核心問題在于供需關系的根本逆轉。
站在黃浦江邊眺望兩岸燈火,每個亮燈窗口都在講述不同的生存故事。當房產從增值神器變成燙手山芋,或許該重新思考:我們追求的究竟是磚瓦堆砌的資產,還是承載生活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