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為愛留守山村獻身教育事業,退休后過上了田園生活
張清泉老師是一位老知青,他也是一位為數不多留守在日照的濟南知青。說起張清泉老師,濟南知青老友圈的朋友們都伸大拇指,都說張清泉是為愛留守,為黨的教育事業奉獻了一生。有關張清泉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根據濟南知青楊樹有老師提供的素材,我編寫了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們。
楊樹有和張清泉是要好的同學,他倆也是一起到日照縣李家溝大隊插隊落戶的。據楊樹有回憶,他們是1969年3月中旬乘車離開濟南的,經過了一天一夜的長途跋涉,次日下午來到了日照縣李家溝大隊,楊樹有他們十二名濟南知青被分派在李家溝六隊,張清泉和楊樹有分在了一起,是楊樹有要求公社干部把他倆分在同一個生產小隊的。
圖片來源網絡
李家溝大隊是一個典型的小山村,村里的房子都是用石頭壘起的,有的胡同都是石頭鋪路,下雨天走在胡同里也不泥濘。楊樹有他們臨時居住在隊部的三間東屋(東廂房)里,睡的是地鋪(用秫秸和谷草在地上打的通鋪)。
初來乍到,看著這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再看看那一棟棟低矮的石頭房子,楊樹有他們心里很失落也很無奈,心里再委屈也別無選擇,只能既來之則安之。好在鄉親們都很熱情,對省城知青來插隊落戶都表示熱烈歡迎。
六隊的隊長姓單(shan四聲),叫單體民,當年四十歲左右,為知青安排好住處,又讓他媳婦幫著知青們做飯。那天吃過晚飯,單隊長笑著對知青們說:“孩子們啊,以后這兒就是你們的家,我是隊長,就是你們的家長,誰有啥困難盡管跟我說,不要見外!”單隊長的話,讓大家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張清泉他們天天跟著鄉親們下地干農活,春耕前往地里挑糞,春播時跟著鄉親們拉樓耩地,播種谷子高粱,挑水栽種地瓜,剛參加生產勞動的那種苦累,真的是難以言表,有一名叫王淑英的女知青都累病了。
春耕春播生產勞動很忙碌,很累人,麥收也不輕松,起早貪黑不說,最難受的是中午和午后的炎熱,真的是烈日當空,炙熱如火烤。熬過了麥收,鋤完了二遍地,地里的農活才算告一段落,知青們和社員們總算可以喘口氣了。
趁著那段時間不太忙,隊里抽出十幾個年輕力壯的社員開始為知青們建新房,到了秋收前,五間新瓦房就落成了,知青們搬進了新建的知青點,住上了寬敞的新房子,總算有了屬于他們知青自己的家。
那年秋收的時候,第二天割谷子張清泉不小心割破了手,鮮血順著手指往下滴,單隊長趕忙跑過來,在自己的褲腰帶上撕下一塊布條給張清泉纏住了傷口。單隊長看張清泉的手傷得不輕,就打發他去村里的衛生室處置包扎,以防感染,還告訴他處置完傷口不要回來了,讓他去看護場院。
六隊的打谷場就在村子南邊,單隊長的父親領著幾名老社員和幾名婦女在場院打軋谷子高粱,張清泉去了場院,就跟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中午社員們都回家吃飯,張清泉就留下看護場院。
圖片來源網絡
一天中午,社員們都回家吃飯去了,張清泉正坐在場院北邊的那棵老槐樹下看書,單隊長的閨女單秋芳又來到了場院,笑著對張清泉說:“我爺爺讓我來替換你,你快回去吃飯吧。”
每天午飯后,社員們都會在家歇一會,單爺爺吃完飯也要在家打個盹,就讓他孫女到場院替換張清泉回家吃飯。漸漸地,張清泉就跟單秋芳熟悉了。那年單秋芳還是初二的學生,因為學校還沒復課,她就在家幫她母親燒火做飯,干一些家務活,還沒到隊里參加生產勞動。之前張清泉倒是見過單秋芳,但他倆沒說過話。
單秋芳每次到場院來替換張清泉回家吃飯,她手里都會拿著一本書,有時是初中語文課本,有時是數學課本,有些不會的數學題或不明白的問題,她想借此機會請教一下張清泉。
張清泉在學校時學習很認真,初中課程他基本都學完了,學得也比較透徹,單秋芳請教的問題,他基本都會。為此,單秋芳挺崇拜張清泉的,她說張清泉比她學校的老師都厲害,有的數學題她老師都講不明白。
秋收結束后,張清泉不看護場院了,單秋芳也不用來場院替換他吃飯了,她也沒機會向張清泉請教問題了。一天在水井旁遇到了張清泉,單秋芳就笑著問他:“清泉哥,我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能不能去你們知青點找你?”“隨時都可以去,我不在就問其他同學,他們都會幫你的。”張清泉笑著說道。
就這樣,單秋芳成了六隊知青點的常客,有時她還幫著知青們燒火做飯,也幫著刷鍋洗碗,知青們對她的印象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歡她。
第二年開春,單秋芳也參加生產勞動了,每天和知青們一起出工勞動,一起收工回家,她和城里的知青總有說不完的話題,跟著知青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對城里的生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1970年秋天的一個中午,大隊書記突然來到六隊知青點,他找到楊樹有說:“楊樹有,聽說在學校讀書時你學習挺好的,還是班長,咱李家溝小學需要增加一名民辦教師,我想安排你去學校教書,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謝謝李書記能想到我,其實在學校我學習并不好,我們班的張清泉學習比我好,要不就讓他去學校教書吧。你看我身體強壯,干農活一個人能頂倆。張清泉身體瘦弱,更適合去學校當老師。”
在楊樹有的推薦謙讓下,張清泉成了李家溝小學的民辦教師,他發自內心地感激楊樹有。
李家溝小學的規模不大,幾間簡陋的教室,門窗破舊,黑板斑駁,課桌是土坯壘砌的土臺子,凳子是學生自己從家里帶來的,但孩子們明亮的眼睛里,都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張清泉站在講臺上,望著臺下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精心備課,耐心講解,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張清泉當上民辦教師以后,單秋芳常常來學校幫忙,幫著打掃教室和辦公室,有時也給張清泉送一點好吃的。趕上張清泉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她就站在窗外,入神地聽張清泉給學生講課,靜靜地等待著下課的鐘聲。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相處的增多,張清泉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淳樸善良的姑娘。單秋芳也被張清泉的才華和溫柔所吸引,兩人的感情在歲月的流逝中逐漸升溫,彼此都深深愛上了對方。
1974年冬季,李家溝大隊得到了幾個招工名額,有縣農機鑄造廠的招工指標,有縣糧油加工廠的招工指標,還有兩個濟南國棉廠的招工指標。張清泉原本有機會回濟南工作,他卻以喜歡教書這個職業為由主動放棄了回城的機會,實際上他是不想離開李家溝,不想離開單秋芳。
過了不久,張清泉的父母就來信了,他父母告訴他要抓住機會爭取回濟南,實在回不了濟南,到縣城工作也比在農村當民辦教師強一百倍。
第二年夏天,李家溝又得到了兩個招工名額,是縣標準件廠的招工指標,大隊書記問張清泉:“清泉,你是打算留下來繼續當民辦教師?還是進城工作?”張清泉拿不定主意了,李書記答應讓他考慮一下再決定。
一邊是父母的期盼,他們日夜盼著兒子能早日進城,過上安穩的生活;另一邊是心愛的單秋芳,還有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忘不了單秋芳溫柔的眼神,忘不了孩子們對他的依賴。前思后想,張清泉決定留下來。
知道了張清泉的想法,同學們紛紛勸他抓住機會,不要為了一個農村姑娘放棄大好前程,要是留在李家溝,就得當一輩子農民。然而,張清泉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決定和單秋芳牽手一生,單秋芳也發誓一輩子都要和張清泉在一起,永不分離。
他倆的決定遭到了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張清泉的父母無法理解兒子的選擇,甚至寫信責罵他,還威脅他說,要是敢和一個農村姑娘結婚,就別想再進家門;單秋芳的父母也覺得女兒應該找個更好的歸宿,他們擔心張清泉以后會后悔會變心,到時可就苦了自己的孩子。
但張清泉和單秋芳心意已決,張清泉說以后要是變心就天打雷劈。單秋芳說就算張清泉以后變心了,她也不后悔,誰也不抱怨。
1976年秋后,張清泉和單秋芳頂著巨大的壓力,在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中,他倆領取了結婚證,結為合法夫妻。
婚后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兩人相互扶持,日子過得溫馨而充實。張清泉繼續在李家溝小學任教,單秋芳出工勞動掙工分,操持家務,從不嫌累,更無抱怨。
到了1979年夏天,在李家溝大隊插隊落戶的七十多名濟南知青就剩下張清泉一個人了,其他人招工的招工,找干的招干,有上大學的,也有病退回城的。張清泉放棄了多次機會,最終成了留守知青。他嘴上說不后悔,其實心里也失落惆悵過,也后悔過。
1982年秋天,一個改變他們命運的機會來了。張清泉通過考試,獲得了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的機會。這意味著他要離開李家溝兩年,去學習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但這也讓他陷入了兩難,學校的教學工作怎么辦?
單秋芳看出了丈夫的擔憂,她堅定地說:“清泉,你放心去學習,學校的事我來頂著!”就這樣,張清泉踏上了求學之路,而單秋芳則接過了他的教鞭,成為了李家溝小學的代課老師。
兩年后,張清泉順利完成學業,回到公社中心中學任教,轉成了公辦教師。單秋芳繼續在李家溝小學任教,她的身份是李家溝小學的民辦教師,不再是代課老師了。
三年后,因為出色的教學表現,再加上她是知青家屬,單秋芳也轉成了公辦教師。夫妻倆一個是中學老師,一個是小學老師,他倆都戰斗在山村的教育一線,為山村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光荏苒,轉眼間,張清泉和單秋芳在教育戰線度過了無數個春秋。他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看著孩子們從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有理想、有知識的棟梁之才,他倆心里很欣慰很高興。
目前,退休后的張清泉和單秋芳還生活在李家溝,有時也到濟南兒子家小住,張清泉說他已經習慣了山村的田園生活,他也把李家溝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退休后的生活雖然平淡,但能種菜養雞鴨,生活得很充實很快樂。閑暇時,兩人會手牽手漫步在山間小路上,回憶著過往的點點滴滴。曾經的艱難抉擇,如今都化作了甜蜜的回憶。
圖片來源網絡
時光雖然如白駒過隙一般稍縱即逝,卻在我們心底刻下深深的年輪。曾經的那段知青歲月,也將會鐫刻在一代人的記憶深處,永遠不會磨滅。借助自媒體這個平臺,向辛勤的園丁張清泉老師和單秋芳老師致敬!向知青哥哥姐姐們致敬!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楊樹有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