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持續發酵,遲遲等不到電話后,美方開始主動接觸中方。事關雙邊關稅談判,特朗普一改強勢姿態,稱期待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那么,美方為何一邊對華施壓,另一邊又主動接觸中方?特朗普又對華作出了怎樣的表態?
當地時間4月30日,特朗普重返白宮第101天,美國商務部用一組數據,證明了最新出臺的關稅政令究竟有多不靠譜——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個百分點,而過去兩年時間里,美國GDP增速基本略高于2%。
GDP增速并不是“特朗普2.0時代”以來,首個出現下跌的經濟指標,但在“對等關稅”政策即將“滿月”這個重要節點,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下降,已經足夠證明特朗普政府制定的關稅政策,正在“沖擊”而非“拯救”美國經濟。
據報道,僅4月以來,美國股市就經歷了三次大幅下跌,美元匯率更是在4月21日跌至3年來最低點,這說明投資者對美國市場前景依舊持懷疑態度,正加速資本撤離以規避風險。在白紙黑字的事實面前,即便是自詡執政百日是“歷屆政府中最成功的100天”的特朗普,也不得不頻繁“眨眼”,主動為中美關稅磋商制造機會。
據知情人士透露,遲遲等不到中國來電的美國政府,正通過各種渠道主動與中方接觸,希望開展談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要求中方先“低頭”的特朗普政府轉變態度,甚至主動推進中美關稅談判呢?
有分析認為,美方此舉的動機大致有二個:一是關稅新政加劇了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壓力,讓美方有些“扛不住”了;二是美方有意借此向其他國家施壓,為后續關稅談判做準備。從執政百日“慶功活動”開始前,特朗普高調宣布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在美組裝汽車的生產商予以一定程度補貼的舉動來看,美國政府面臨的輿論壓力大概已經接近極限。
就第一點而言,在“百日支持率”創下近八十年來最低記錄的情況下,特朗普只能寄希望于中方“松口”,繼續向美國提供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畢竟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美國消費者和生產商身上的壓力,讓中美經貿合作不至于走向“硬脫鉤”的結局。
從第二點來說,美國政府雖然一再強調已經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動“找上門”,尋求與美方開展關稅磋商,但時至今日,這些關稅談判仍然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成果。這種情況下,美方亟需與中方展開談判并達成貿易協議,借此向其他貿易合作伙伴施壓。畢竟只有“搞定”中國,特朗普政府才有可能在后續談判中占據上風,迫使他國做出讓步。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振美國市場,加速中美關稅磋商進程,當地時間4月30日,特朗普再度放出了中美兩國代表正在商談貿易交易的消息。特朗普表示,美方期待與中方簽署貿易協議,他本人也對中方領導人抱有友好態度。
有分析指出,無論是私下主動接觸中方,為之后的正式關稅談判做準備,還是反復炒作中美關稅磋商議題,特朗普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說服中方讓步。對此,中方的態度是一致的,仍然是: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簡單來說,就是中方絕不接受威脅施壓,但也不會拒絕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平等方式展開交流。如果美方真的想坐回談判桌,就該拿出實際行動“糾錯”,為中美經貿合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