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世家門閥一直伴隨著中國社會向前發展或倒退:
東漢豪族的舉薦入仕與世家聯姻。 東漢時期,豪族通過經學傳家培養子弟,利用家族勢力和社會關系相互舉薦進入仕途,還通過世家聯姻鞏固家族地位,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而后期為了穩定既得利益集團, 讓地方豪族始終有入太學和“舉孝廉入仕”的機會,再通過地方察舉制度,保證了階層的穩定和固化,鞏固了豪族的基本盤。
然后,東漢豪族在三國時期遭到了滅頂之災,尤其是六大家族。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被世家門閥利用。九品中正制(但其實是察舉制的翻版)本是為選拔人才而設,但在魏晉時期,逐漸被門閥世族所操縱。他們憑借自身的政治、經濟勢力,控制了人才選拔的權力,使得選拔標準偏離才能,更多地傾向于門第出身。
魏晉時期后期世家門閥基本被滅得七七八八。
唐代門閥對科舉舞弊的默許縱容。唐朝科舉中出現“行卷”、“公薦” 等現象,充滿了潛規則,高官顯貴利用這些方式為自己招攬人才、結黨營私,私下給考官打招呼要求選中自己的門生、親眷等。而到了唐朝后期,世家門閥基本上掌控了社會最重要的資源。
在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國,世家門閥基本被團滅(最慘烈的就是黃巢起義,滅了一半以上的世家),這導致北宋初期的社會重整。
北宋恩蔭制度繼續換著花樣培養世家。北宋時期的恩蔭制度允許官吏、宗室、外戚等的子孫親屬憑借父祖的權位獲得官職,而不必經過常規選拔程序。這導致了大量官員子弟依靠家族背景進入仕途,出現冗官現象。
宋代的恩蔭制度有多泛濫?泛濫到名目眾多難以數清,泛濫到一人當官人人可以當官。當時就有人感嘆宋代的恩蔭制度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高官的兒子、孫子和種子,以及近親遠親、連學生、家仆都能得到恩蔭,也能夠直接進入體制內,享受相應的待遇。
北宋后來出現的冗官冗員問題十分嚴重,也催生了王安石變化等造成社會激烈變化的事件。據統計,這種冗官多達10萬人,可以說吃垮、拖垮了整個大宋王朝。
事實證明,這些不公平、不公正的有利于世家門閥的制度與沿襲,對社會都有著極大的傷害性,最終世家也會因此遭到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