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總覺得,任何關系,就如《朋友》這首歌的歌詞“一句話,一輩子”一樣,只要掏心掏肺對人好,關系就能一輩子鐵下去。
可我活到55歲,回首過去的各種關系才發現:走到最后,都不過是一場相識而已,什么同學、摯友、同事甚至親戚都一樣,沒有一輩子不變的。
一、穿同一條褲子的同學,最后成了朋友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曾經有一個很鐵的同學,他叫趙剛,從高一開始,我們同宿舍又坐同桌,他數學好,我英語強,倆人天天湊一起抄作業。
也天天混在一起,難兄難弟一樣,課間操溜出去買汽水,放學路上打賭誰先騎到橋頭,夏天在操場邊啃冰棍兒,冬天擠在教室里偷烤暖氣片,那時候我真覺得我們倆這輩子都不會分開的。
但高考卻把我們分開了,我去了南方學金融,趙剛留在北方讀師范。臨走前他塞給我半盒煙,說:“以后咱兄弟各闖天下,不管混得咋樣,每年必須聚一次!”頭兩年我們確實說到做到,過年時都會約見。
那兩年見面時,我們還能摟著肩膀去游戲廳打游戲,或者去橋底下喝啤酒,互相吐槽大學里遇到的奇葩同學。
可慢慢地,隨著我們長大工作,進入了不同的工作圈和生活圈,我們聊天的話題慢慢變了。我聊股票基金、升職加薪,他總是聊學生調皮、職稱評審,話不投機。
有年同學會再見面,他穿著洗得發白的運動服,我西裝革履系著領帶。坐在包廂里,他說學校食堂飯菜漲價,我說小區物業費又上調,明明面對面坐著,卻像隔著一堵透明墻一樣,不再一個圈子了。
后來不知怎么的,我們就互相冷淡了。同學群里,他發的消息我懶得點開,我曬的旅游照片他也不再點贊,曾經穿同一條褲子的兄弟,就這樣成了朋友圈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有回憶,沒有未來。
二、光著屁股長大的發小,越長大越疏遠。
隔壁村的劉軍是我發小,我們同歲,從小玩到大。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泥巴地里打滾,田間地頭釣黃鱔,捉蟋蟀,捕魚撈蝦。還一起偷摘鄰居家的桃子,當時被追得滿村跑。
劉軍家庭不是很好,初中沒讀完就輟學,跟親戚去工地打工了。 但我們彼此都還聯系很多,每次我只要在家,他沒去工作,都會來找我玩。
我考上大學那天,他還偷騎他二伯的摩托車帶我兜風,他對我這樣說過:“以后你就是大學生了,可不能忘了我這個泥腿子。”
我也始終沒忘,像對待我的高中同學一樣,會時常寫信給發小,分享我的大學生活,而發小也會回復他打工的趣事。
雖然那時候只能書信往來,很不方便,但我們每個月都能保持一兩封信,放假回去,我也時常找他玩。
可后來我出門工作了,卻漸漸聯系少了,即使后來我們各自也有手機了,但聯系依舊少的可憐,甚至見面也少了,每次我有空回去時,他未必在家,他有空時,我又在外面。
我記得時隔好幾年再見面,是他結婚。當時我正好逢周末,就特意回了老家參加,我隨了份子錢,本想和他好好寒暄幾句,但婚禮上他忙著招呼他的工友,和一些所謂的土老板。
而我就一人坐在角落里,和一堆鄉里鄉親尬聊。
后來他忙完后,才發現我,趕緊遞煙過來,可我說戒了,他愣了一下,然后就訕笑著自己點上,叫我吃好喝好,就走了,他轉身離開時,有種不屑和我這樣的人多待片刻的樣子。
這些年他承包工程越賺越多,開著豪車回村,還在村里建了大別墅。這些年,他也組織過不少小學同學聚會,但這樣的聚會,不過是他炫耀的活動罷了。
我和他也聊不到一塊了,好幾坐下來吃飯,他聊的都是哪個工地油水多,哪個甲方難伺候,而我聊的是孩子補課、體檢報告啥的。
他總是會拍著我肩膀說“有機會合作”,我也是笑著應和,但心里清楚我們早不是一條路上的人了。
現在每次回村里,偶爾撞見他,也只是客套地點點頭,連句寒暄都覺得多余。
三、曾經親如“姐弟”的同事,卻在仕途里消散了。
我剛進單位時,有個前輩對我特別照顧,她叫周姐。
我這個新人啥都不懂,她就手把手教我做,午休時還時常會分我半塊自己帶的烙餅。
那時候我們經常一起加班到深夜,她給我講職場生存法則,我幫她修改述職報告,關系好得像親姐弟。并且,我們也一直以“姐弟”相稱,很多同事看了都說,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真是親姐弟。
后來她被調到分公司當主管,臨走前我們在樓下小飯館吃了頓飯,我們舉著酒杯,哭著說要做一輩子的好同事。
周姐走后的頭一年多,我們還經常電話聯系,分享各自單位的八卦,可隨著她職位越來越高,我還在原地打轉,聊天就變了味道。
我抱怨領導偏心,她卻講管理心得;我吐槽工資太低,她卻曬年終獎紅包。不一樣的話題,職級待遇的懸殊,讓我們很難聊到一塊。
去年我去她所在的城市出差,約她吃飯。她穿著精致的套裝,舉手投足都是領導范兒,我穿著皺巴巴的襯衫,拘謹得像個小職員。
她聊的都是行業趨勢、人脈資源,我插不上話,只能低頭猛扒飯。
分別時她說“保持聯系”,可我們都知道,那扇門已經慢慢關上了,即使能再聯系,也永遠回不到曾經一個單位里,互稱“姐弟”的關系了。
四、血脈相連的親戚,卻因利益陌路了。
大伯家的堂哥,和我一樣都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我們玩得很好,經常下河摸魚、上樹掏鳥,感情也好得不行。
即使后來我家搬到城里,他還留在農村種地。但每年過年,他都會扛著自家養的雞、種的菜來我家,我媽也會給他塞紅包、買新衣裳。
這些年他承包了果園,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以為我們差距小了,感情會越來越好,可我們之間的關系,卻因為利益和觀念不同,越走越遠。
每年家族聚會上,他聊的是農藥化肥價格,我聊的是房貸車貸壓力。他說城里套路深,我笑他觀念太老。
而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至少我們還是互相尊為親戚,見面了還能聊幾句,誰家有事還能湊在一起幫忙。
可是多年前,因為老家拆遷補償款的事,兩家人鬧得不愉快后,我們兩家見面就少了,就是見面都是互不說話,猶如外鄉人。
曾經親密無間的表哥,如今連微信都懶得加,手機里還有彼此的手機號,但再也沒撥打過。
所以,活到55歲見識了這些關系的變化后,我才漸漸活明白:其實人生就是一列永不返程的火車,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我們遇到的很多人,不管關系如何,最后都不過是相識一場的過客罷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跟我一樣,有這樣的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