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授修職郎歲貢生張先生教澤碑》
解讀
文/張清華
一、碑文抄錄
4月29日,受祖民兄相邀,一同到東宋鎮官莊村西張氏祠堂,在黃臣治老師和官莊西張氏后裔張振岳先生的幫助下,對《例授修職郎歲貢生張先生教澤碑》碑文進行了辨識抄錄,現照錄如下:
憲字元圣號植園洛西名士也幼則聰慧穎悟絕倫太老師邑貢生紫函公庭訓頗嚴指導太過先生無復疑問以故英年入泮旋歲食餼以為名者眾聚徒授業者屢見不鮮人每以膺鹿鳴為先生望而先生秉性好友曾不以功名介意先生昆玉三而先生居當道半后復不數年紫函公見念及此每三復流涕幾為之廢蓼莪事。太老師母居則奉席行則奉杖先已水忠不僅循溫清之文昆嗣患難癥之疽顏視兄如父視侄猶子延名考于澠池浴溫泉于嵩縣崎嶇山不憚煩勞惜侄無祿不能以自力而為先生慶因為兄置居室得喆嗣以慰兄志子幼訓教以承祧孝悌恭大端先生其無愧矣至持方處世和平無講解本渚天性課文據乎書威克厥愛濟諄諄不倦有等親光義不啻風雨立其余澤及如此迄登山頹水捷模范矣。見羨聒墻儀型晉焉子瑞桐業儒克紹兄子瑞麒弟子瑞梓俱成立庶可慰先生于九天茲值心仰慕無災石表道非敢云峴山墮淚聊寄函駘之思以誌先生之德澤于不朽云。
受業門人: 宜邑庠生梁際年 頓首拜 撰文
邑庠生張秀儒 頓首拜 書丹
邑庠生郭生華 頓首拜 篆額
受業門人:
黃應德 程宋貞(監生) 李曹錄 郭丹山(庠生) 郭宋孝
程德昌(監生) 劉堂午 吳萬清(庠生) 張曉紳 張曉倫(監生) 袁財業 懷璧(監生) 吳承先 胡安仁 王心業 震年 天中 建緣 德西 馬來魁 馬鈁西 馬成剳 郭鳳英(監生) 吳文凱 馬立夫(監生) 裴榮晉 張元臣(監生) 程天午(庠生) 吳女昭 王貴三 趙彥孟(貢生)馮留德(貢生) 馮全德(監生) 盛曹衛 胡克儉 徐招(貢生) 韓魁儀 梁風里(監生) 李金復 李震乙 黃應詩 李寶業(庠生) 趙邦 梁德儉 壯欯(監生) 際德珍 馮孝至 曲瑪光 蔣清賢(監生) 債萬啟 劉永清 夏金武(監生) 黃成賓
仝頓首 穩石
男 瑞桐 孫 六甲 虎甲 麟甲 仝頓首 扶石
龍飛 同治十一年孟夏月上浣 谷旦
二、補正與斷句
由于該碑刻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生產隊用作固定機械的底座,鑿空打眼,磨損嚴重,加之160余年的風雨侵蝕,碑面斑駁不堪,許多字跡難以辨認。我根據上下文意思,對碑文進行了整理、補正,并予以斷句、分段,從而使這塊碑刻再現昔日風采。
例授①修職郎②歲貢生③張先生教澤碑
先生諱憲,字元圣,號植園,洛西名士也。幼則聰慧,穎悟絕倫。太老師邑貢生紫函公,庭訓頗嚴,指導太過,先生無復疑問,以故英年入泮④,旋歲食餼⑤。時以科名為重,聚徒授業者屢見不鮮,人每以膺鹿鳴宴⑥為先生望,而先生秉性好義,曾不以功名為介意。先生昆玉⑦三人,而先生居仲。后未數年,紫函公見背⑧,念及此,每三復流涕,幾為之廢蓼莪⑨事。
太老師母在堂,居則奉席,行則奉杖,先意承志,不僅循溫凊⑩之文。昆嗣之間,患難相恤,怡顏相向,視兄如父,視侄猶子。嘗延名師于澠池,浴溫泉于嵩縣,崎嶇山路,不憚煩勞。惜侄無祿,不能自立,先生為兄置居室,得哲嗣以慰兄志。子幼,訓教以承祧?,孝悌恭謹,大端無愧矣。至持己處世,和平無忤,本諸天性;課文授業,據乎經傳,威克厥愛?,濟以諄諄不倦,有教無類。親疏義篤,不啻春風化雨,立教垂范,余澤及人如此。迄夫山頹木壞,模范云亡,見羨者盈墻,儀型宛在焉。
子瑞桐,業儒克紹;兄子瑞麒,弟子瑞梓,俱已成立,庶可慰先生于九泉。茲值門人仰慕,立石表道,非敢云峴山墮淚?,聊寄函駘之思,以志先生之德澤于不朽云。
受業門人:
宜邑庠生梁際年 頓首拜 撰文
邑庠生張秀儒 頓首拜 書丹
邑庠生郭生華 頓首拜 篆額
受業門人:
黃應德 程宋貞(監生) 李曹錄 郭丹山(庠生)
郭宋孝 程德昌(監生) 劉堂午 吳萬清(庠生)
張曉紳 張曉倫(監生) 袁財業 懷璧(監生)
吳承先 胡安仁 王心業 震年 天中 建緣
德西 馬來魁 馬鈁西 馬成剳 郭鳳英(監生)
吳文凱 馬立夫(監生) 裴榮晉 張元臣(監生)
程天午(庠生) 吳女昭 王貴三 趙彥孟(貢生)
馮留德(貢生) 馮全德(監生) 盛曹衛 胡克儉
徐招(貢生) 韓魁儀 梁風里(監生) 李金復
李震乙 黃應詩 李寶業(庠生) 趙邦 梁德儉
壯欯(監生) 際德珍 馮孝至 曲瑪光 蔣清賢(監生) 債萬啟 劉永清 夏金武(監生) 黃成賓
仝頓首 穩石
男 瑞桐 孫 六甲 虎甲 麟甲 仝頓首 扶石
龍飛? 同治十一年?孟夏月?上浣? 谷旦?
三、注釋
①例授:循例授予(官職),多為虛銜。
②修職郎:文散官名,清朝時為正八品。
③歲貢生:明清時每年或兩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讀書,稱為歲貢,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 。
④入泮:古代學宮前有泮水,入學時需在泮水邊行祭禮,后指入學。
⑤食餼:明清時,經考試取得廩生資格后,官府按月供給糧食、銀兩,稱食餼。
⑥膺鹿鳴宴:科舉制度中,鄉試放榜次日,州縣長官宴請主考、學政及中試舉人,歌《鹿鳴》詩,作魁星舞,稱鹿鳴宴。膺,獲得、參加。
⑦昆玉:對別人兄弟的美稱。
⑧見背:指長輩去世。
⑨蓼莪:《詩經》篇名,表達對父母的思念與哀悼之情,后以“廢蓼莪”指喪親。
⑩溫凊:冬溫夏凊的略語,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指侍奉父母無微不至。
?承祧:承繼為后嗣,指在家族中承擔延續香火的責任。
?威克厥愛:威嚴與慈愛相濟。出自《尚書》,意為以威嚴克制過分的溺愛 。
?峴山墮淚:典故出自《晉書·羊祜傳》,羊祜鎮守襄陽,有德政,死后百姓在峴山為其立碑,見者莫不流淚。后以“峴山墮淚”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 龍飛:在古代,“龍飛”常被用來指代皇帝在位時期,是一種比較隱晦且帶有尊崇意味的說法,表明該碑立于皇帝統治之時。
?同治十一年:“同治”是清朝第十位皇帝載淳的年號,“同治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
?孟夏月:孟夏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四月。
?上浣:古代將每月的上旬稱為“上浣”,中旬為“中浣”,下旬為“下浣”。這里指四月上旬。
?谷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常用于祭祀或立碑等。
四、翻譯
張憲先生,字元圣,號植園,是洛西地區的知名人士。他幼年時就聰慧過人,悟性遠超常人。他的父親紫函公是縣里的貢生,家庭教育十分嚴格,指導細致入微,先生因此對所學知識從無困惑,所以年紀輕輕就考入縣學,不久后成為享受官府廩膳的生員。當時人們看重科舉功名,開設學館授徒的人很多,大家都期望先生能考中舉人,參加鹿鳴宴,然而先生生性仗義,從不把功名利祿放在心上。先生兄弟三人,他是老二。沒過幾年,紫函公去世,先生每每想起此事,就多次痛哭流涕,幾乎因為喪父之痛而無心他事。
母親健在時,先生居家時侍奉左右,出行時攙扶照料,總是提前體察母親心意,盡心盡孝,并非僅僅遵循表面的禮節。對待兄弟子侄,在患難時相互扶持,和顏悅色相處,把兄長當作父親一樣敬重,對待侄子如同兒子。他曾到澠池為侄子延請名師,又帶他們到嵩縣沐浴溫泉,哪怕山路崎嶇,也不覺得辛苦。憐惜侄子沒有功名,生活拮據,先生就為兄長購置房屋,并為兄長養育子嗣,以此寬慰兄長。對自己年幼的兒子,教導他承繼家族香火,培養他孝順、友愛、恭敬的品德,在這些大的方面,先生沒有任何虧欠。
至于先生立身處世,性情平和,從不與人爭執,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天性;教授學業時,依據經典著作,威嚴與慈愛相濟,教誨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無論親疏,他都以深厚情誼相待,教導學生如同春風化雨。如今先生去世,受到眾人傾慕,他的典范永遠留存。
先生之子瑞桐,致力于儒學,能繼承先生遺志;兄長之子瑞麒,弟子瑞梓,都已有所成就,大概可以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了。如今門生們追思仰慕先生,立碑紀念,不敢說能與峴山羊祜碑相比,只是寄托我們的思念之情,讓先生的恩德永遠流傳下去。
五、賞析
這篇碑文是門生為紀念張先生而作,全文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張先生的生平事跡與高尚品德。
人物形象塑造:通過對張先生幼年聰慧、科舉經歷、家庭孝道、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一個博學多才、重情重義、品德高尚的師長形象。在家庭中,他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愛子侄的典范;在教育上,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展現出卓越的師者風范。
情感表達:字里行間充滿對張先生的敬重與懷念之情,如“每三復流涕,幾為之廢蓼莪事”體現其喪父之痛,“追慕無災,立石表道”表達門生對他的追思,情感真摯動人,富有感染力 。
文化內涵:文中多處引用典故,如“蓼莪”“峴山墮淚”,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同時反映出傳統文化對孝道、尊師重道等價值觀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也讓讀者感受到當時的社會風尚與道德觀念。 整體而言,這篇碑文是研究人物生平及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傳統碑文文學的典型代表。
以上內容是在盡量理解原文意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整理和解讀,對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可能存在一定的推測成分。如果還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張清華,網名曉青,河南洛寧人。洛寧縣作家協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有上百篇詩文在《永懷河洛間《洛寧城事》《洛寧文友》《搜狐新聞》《今日頭條》《天山詩歌》《建安風》等網絡平臺發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說下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