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人頭攢動,各地挖空心思吸引游客,文旅營銷不斷推陳出新。對于如何開展文旅營銷,也有不同的聲音。節前不少媒體開始打預防針,提醒一些打文旅局長牌的營銷操作已經不對大家的胃口,不僅審美疲勞,而且輿論傾向于負面評價。有評論就提到,部分文旅局長有的“魔性尬舞”,有的忸怩作態,有的刻意扮丑,實在“辣眼睛”。
應該說,近來文旅局長們已經稍顯沉寂,有的地方即便文旅主政官員為宣傳出力,也不像過去那樣出現各種博出位的操作。這可能是因為收到了輿論的反饋,相對前些年文旅局長出鏡扮個古裝、跳段舞就能收獲潑天流量,如今這樣的操作對營銷所產生的貢獻已經非常小。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局長出鏡很新鮮,第十個就普通了,更重要的是,現在大家已經看清了,他們很多時候只是模仿短視頻的創作套路而已。
文旅局長們放下身段走向前臺,是意圖制造一種反差感,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官員形象。這種做法當然能在短時間內吸引一定的注意力,可畢竟沒什么“營養”可言,而且,一旦各地都來模仿,就會使其傳播價值大打折扣,甚至被反噬,遭遇負面評價。歸根結底,成功的營銷靠的是創新,而不是單純模仿,重復套路只會讓人厭倦。從這個角度看,文旅局長們謹慎些倒是理性之舉。
怎樣的文旅營銷才能收獲實效?營銷是一項專業且復雜的工作,哪怕是做足準備,效果都可能不及預期。一個地方文旅要持續發展,必須兼具知名度和美譽度,知名度的獲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個網絡事件就可以吸引注意力,但若僅限于此肯定人氣難以持續。還必須在美譽度上做文章,而美譽度來自口碑的日常積累,這就需要在文旅服務的各個環節做好工作。
一句“進淄趕烤”生動詮釋了淄博燒烤當初的人氣,理發師曉華在一夜之間帶火懷化,但這些崛起的網紅城市都難以保證持續火爆。無論是主動為之的文旅營銷,還是因網絡事件意外走紅,都具有相當的偶然性,或者只是錦上添花。一個地方的文旅發展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網絡事件或營銷,畢竟,隨著時間的流逝,消費者的行為會變得更加理性,決策不會輕易被所左右。
今年五一假期頗受關注的重慶榮昌,因政府機關食堂對外開放而收獲大量游客打卡點贊。此做法帶來不少啟示,本質上這也是一種文旅營銷,但看起來似乎顯得高級一些——為游客做好服務,不僅能帶來好的體驗,而且能提供一種安全感,傳達給外界的信號是,當地真正在為游客提供各種便利。消費者自然而然會認為,我去那里玩,至少不擔心遇到什么消費糾紛無處求助。這種想象符合邏輯,當地如果的確在其他環節做好服務,肯定能收獲口碑,相反,如果被發現開放政府機關食堂只是一個噱頭,當地在服務游客的其他環節缺乏誠意,消費體驗并不好,那么市場很快也能反應過來,游客隨即會用腳投票。
成功的文旅營銷,對外能收獲流量,對內也是自我提升、苦練內功的難得機遇。對文旅營銷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是追求短期效果還是長久口碑,努力的方向不同,回報自然也不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