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今年“五一”假期有什么安排?我答:還能有啥安排?跟往年一樣,在工作中度過!在辦公室、在實驗室、在實地測試場地、在和學生的討論中度過!
記得去年4月29日,在北京參加了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頒獎儀式。第二天,我就趕回了武漢。“五一”期間,我和學生們前往武漢市郊的5G試點基站進行實地測試。團隊研發的“有源智能超表面系統”在這里落地,但城市里復雜的地形對信號覆蓋提出了挑戰。出發前,汽車的后備箱被儀器設備塞得滿滿當當。抵達現場后,學生們迅速分工。我戴上安全帽,和工程師一起爬上鐵塔檢查天線角度。對講機里傳來喊聲:“尹老師,頻譜儀信號波動異常!”我們立刻調整方案,重新設計波束方向。歷經3個多小時的反復調試,當屏幕上跳出穩定的信號曲線時,團隊爆發出一陣歡呼。
那一刻,讓我想起多年前參與導盲機器人項目,第一次幫助視障用戶順利避開障礙物時的那份雀躍和激動。從事科研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到,技術突破的喜悅永遠與“被需要”的價值緊密相連。說起來那已是2008年的事情了,當時我還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當時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后來會遠赴歐洲留學,再后來,會回到國內工作,更想不到11年后會回到母校任教。一晃6年過去,我和我的學生們一起奮斗、一起成長。眼里有光的他們,讓我更加篤信自己當初回國返校從教的選擇:培養學生,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開展科研。記得前年“五一”節前兩周,我指導的學生團隊提交了“挑戰杯”競賽湖北省賽材料,“五一”節前兩天,我和團隊一起向專家匯報了項目,專家給出修改意見。于是,我們利用“五一”假期抓緊進行修改。最終,這個本科生團隊在2023年10月獲得了“挑戰杯”競賽全國特等獎。作為指導老師的我感到特別自豪。我對學生們說:當別人在度假時,我們在辛勤勞動,但是所有的汗水都不會白流。
從事科研工作,利用假期做科研,早已成為一種日常。不記得有多少個“五一”假期乃至其他假期,留校的團隊學生不約而同地來到實驗室工作。一次,大家圍繞最新的無線信號增強系統優化方案開展討論。我加入討論,分享了在華為工作時遇到的類似案例。學生們得到啟發,有人迅速在筆記本上畫下示意圖,有人提出可將AI算法預測運用到其中。大家“爭論不休”,桌上放著的外賣餐食一直沒動。這種“頭腦風暴”——思維和靈感的碰撞,恰是科研工作中最讓人激動的瞬間。
我們的勞動或許不像田間揮鋤的汗滴動人,不比工地焊接的火花奪目,但那些在仿真模型前熬紅的雙眼、為0.1dB信號增益較真的執著、將論文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的堅持,同樣在訴說著“勞動最光榮”“勞動創造幸福”的真諦。
在“五一”這個屬于所有勞動者的節日里,我愿以實驗室深夜的燈光作筆,以祖國大地為紙,在堅持不懈的勞動和奮斗中,繼續書寫中國科研人的新篇章。(尹海帆)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