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玲玲,益陽市農科院青年專家、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湘中試驗站站長。躬身茶田,指尖跳躍在密密匝匝的實驗數據間。十年間,從工學背景跨入農學領域,從“外鄉人”蛻變為“益陽茶專家”,用科技破解土地密碼,更讓“他鄉”成了“吾鄉”。十年耕耘,科技與熱忱澆灌出的不僅是滿園茶香,更是一條城與人的共生之路。
在益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茶葉科研基地,身著工作服的嚴玲玲正俯身查看茶葉長勢。陽光透過葉片灑在她密密麻麻的科研筆記上。這位益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青年骨干、湖南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湘中試驗站站長,扎根益陽近十年,從農村學子到農業專家,從“外來戶”到“益陽人”,她用科技與熱情書寫與土地、與城市共成長的奮斗故事。
嚴玲玲說:“2009年,我考入湖南科技學院學習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來可以選擇更熱門的專業就業,但是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務農養大的我,供我上大學。‘民以食為天’,沒有農業,我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我希望能用知識去回饋農村。所以,2013年我毅然決定跨考中國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專業,成為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研究成員。”
2015年,益陽市委組織部赴高校宣講人才引進計劃,嚴玲玲與同為農學專業出身的男友做出決定,響應益陽市人才引進政策,奔赴這座“魚米之鄉”。在這里,他們不僅能獲得青年人才津貼、職務晉升綠色通道和科研項目資金支持,更令人心動的是,益陽作為農業大市,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嚴玲玲表示,益陽的人才政策讓我們既能發揮所學,又能安家立業。這里能讓我們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而且非常適合年輕人學習成長。
初到益陽,嚴玲玲面臨著雙重挑戰:外地人的方言障礙、年輕女性科研者的身份質疑。“剛開始我不會說益陽話,與當地的農戶交流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有超80%的農業經營者覺得‘你一個小姑娘懂什么種地?’”嚴玲玲說,“但是我所在的單位一直在積極搭建平臺培養我、推薦我,同事們還教我說益陽話,讓我快速融入這個新環境。當然,我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咱們女性溫柔也適應性很強!”
在益陽工作這些年,嚴玲玲跑遍全市多個區縣建立“田間實驗室”,針對水稻種植痛點編寫技術手冊,為10余家企業提供點對點服務。服務企業平均增收150元/畝,讓質疑聲化作信服。她也因此獲評首屆“湖南省鄉村振興先鋒”,并在益陽市優秀科技特派員評選中脫穎而出。嚴玲玲說:“我和我老公通過人才引進來到益陽,我們從‘校服到婚紗’,然后又在益陽的土地上拋灑熱血。益陽市委市政府的關懷、同事、市民的熱情,讓我們這對外鄉夫妻迅速融入。現在別人問我老家在哪,我會脫口而出——益陽。”
2020年,因為地方產業需求,嚴玲玲從水稻研究轉向陌生的領域——茶葉科研。茶樹和水稻技術體系截然不同,相當于從零開始。她白天向茶農取經,晚上惡補專著,周末赴湖南農大求教。四年多來,組建的8人團隊主持省級項目5項,市級項目3項,其牽頭的《茶園綠色提質增效關鍵技術》成為省級科技成果,推廣后茶企化肥使用量降低30%,畝效益增加20%。
“看!這里就是我們研究所的茶園基地,看著這些茶樹長勢喜人,我也非常有成就感。就想到,我當初也是一顆熱愛農業科研的小種子,沒想到有一天能在益陽生根發芽。”嚴玲玲自豪地說,“這十年,能讓我們的技術運用在這片土地,為農業奉獻我的青春,讓茶農們增收致富,這是一件非常幸福且自豪的事情。在未來,我還想繼續攻關茶園綠色栽培技術、構建標準化加工體系,并攻讀湖南農大在職博士。只要土地需要,我會一直留在益陽,讓茶香飄得更遠。”
? 推薦閱讀
來 源 :益陽廣電
編輯 : 吳瀟妮
一審:吳瀟妮
二審:蔡亮
三審:劉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