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65年4月印度向庫奇蘭恩的進攻已拉開了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序幕。8月初,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游擊活動開始后,印巴間為克什米爾的戰爭正式爆發。巴軍的意圖是以主力“切斷斯利那加-列城之間的公路交通,使拉達克的印軍得不到供應,從而達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讓步”。
針對巴方的企圖,印度在軍事上采取的方針是在東巴基斯坦取防御態勢,阻止巴基斯坦人向克什米爾各地推進。更重要的是,印軍派主力部隊向西攻占錫亞爾科特和拉合爾,占領一些領土以便在談判中增加“討價還價的能力”。
1、后勤補給的困擾
據統計,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軍以總兵力共20個師與巴基斯坦的7個師相比明顯居優勢,但巴基斯坦的裝甲部隊兵力略強于印度。從參戰的直接兵力統計看,印軍共出動了6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共約15萬人;而巴方出動了3個步兵師、1個多裝甲師約8萬人。印軍在步兵人數上占了優勢。但巴軍在坦克上居上風,他們的美制“巴頓”式坦克在性能上優于印度的“百人隊長”式坦克。
在空軍力量對比中,印空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它們的老式噴氣式飛機如“獵人”、“吸血鬼”等敵不過巴空軍的F-86和F-104飛機。
在作戰中發揮了較好作用的還是小巧玲瓏的“蚊蚋”式戰斗機。
從地面部隊的作戰看,9月1日巴軍出動了1個加強旅和2個裝甲團,在比姆巴爾地區和查木布實施了突擊以切斷通向克什米爾南北的公路。9月6日,印軍則以3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對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和錫亞爾科特發動猛攻,目的是消耗巴軍的戰爭潛力。另外,印軍還派1個旅從拉賈斯坦方向進攻巴基斯坦信德省邊境以牽制巴軍北援。9月8日起,印、巴兩軍的坦克部隊在錫亞爾科特地區展開激戰,雙方你爭我奪,表演了一系列拉鋸戰。15天內,印、巴雙方各損失數百輛坦克、飛機百余架,傷亡近萬人。
從作戰指導思想上看,印度夏斯特里政府下達了“決不丟失一寸國土”的命令,印軍作戰時無法發揮其機動性。印度的防務專家認為,這是因為政府“不了解戰爭中空間與時間是可以互換的”道理。但是,印軍跨越國境的作戰并占領一些領土的確使印度獲得了談判桌上的優勢。
巴基斯坦軍隊在作戰指導上也有失誤,巴軍在庫奇蘭恩戰役取勝后產生了輕敵思想,而在克什米爾的作戰中對印軍的后勁估計不足,兵力過于分散,未能形成拳頭重點突破。因而,印、巴雙方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打的是一場消耗戰,雙方均損失慘重。雙方作戰進入后期后,印軍已經從二線調來了部隊,準備一直打下去。但是夏斯特里總理以及總統均認為戰爭對印度的政治、經濟影響太大,同意停火。9月23日,印巴在聯合國的調停下結束了為期22天的戰爭。
巴基斯坦在戰爭爆發后很快面臨武器裝備補給的困難,敵對行動開始后的一周,巴軍戰場上各個部隊的補給品和各種彈藥的儲備僅夠幾天使用了。9月10日,陸軍司令和空軍司令將此情況報告給阿尤布·汗總統時,總統"臉色蒼白,一言不發”。
努爾·汗空軍中將向總統建議:派巴空軍前司令阿斯加爾·汗空軍中將,負責尋求彈藥和軍事裝備。后來,巴軍從土耳其和伊朗空運來了所需的炮彈和補給品,此外還用火車進行運送。美國停止軍援并未能影響巴軍的戰斗力。
2、巴基斯坦空軍的作用
在作戰指揮上,印度空軍并未集中占很大優勢的航空兵重點對付巴空軍。這樣,巴空軍得以在數量少、戰斗機性能略差于對方的情況下真正有效地在戰斗地域內壓制了印度空軍,這種壓制是在戰爭爆發后36小時內實現的。在巴基斯坦陸軍與優勢印度陸軍的交戰中,空軍奪取的空中優勢使巴陸軍能夠不受印空軍的阻撓而進行有效的運動和戰斗。后來,巴空軍還能有余力去主動攻擊印度陸軍,削弱了他們的戰斗力。從巴陸軍攻擊昌布時起一直到停火,空軍有效地支援了陸軍作戰。
9月1日,印空軍便開始了對巴陸軍的干擾,巴空軍立即出動擊落4架印度“吸血鬼”式飛機,否則,昌布的進攻勢必失敗。最初,印空軍攻擊巴軍旁遮普第9營時,巴軍完全癱瘓達12小時。后來,巴空軍消滅了正在攻擊巴陸軍第13“長矛”騎兵團的4架“吸血鬼”式飛機后,巴陸軍為之一振,繼續集結部隊前進,而印空軍對昌布的干擾停止了。
9月6日,巴空軍對印陸軍一支步兵和坦克部隊的攻擊也有效地阻擊了印軍的前進。印軍正準備奪取橫跨BRB運河的一座重要橋梁,該橋離拉合爾僅十英里。巴空軍的襲擾使陸軍第10步兵師有時間在BRB橋組織防御,急速調坦克和部兵前往保衛該大橋。
從9月6-7日的夜間起,巴空軍頻繁出擊去攻擊印軍的三個前方機場。別動隊員在襲擾中遭遇了印陸軍第14師,該師是準備與印第1軍匯合于9月8日進攻的,它負責自桑巴向南進攻以保護印第1裝甲師側翼的任務。結果,別動隊員牽制了他們的行動。印陸軍第14師后來在桑巴-卡圖瓦公路上遭到巴空軍的攻擊,最后只能派一個旅去完成任務,此時離停火已經不遠了。
9月7日,巴基斯坦第1裝甲師奉命攻入印度的領土,他們要渡過BRB運河和羅希納拉河。正當他們的坦克和車輛首尾相接停頓在通過舟橋的公路上時,印空軍發現了他們。這時,巴空軍緊急出動掩護了自己的地面部隊,使第1裝甲師免受損失。
9月8日,印陸軍第1軍在錫亞爾科特地區攻擊巴軍的一個已撤出的防御據點,目的是達成戰術上的完全突然性。巴陸軍第25騎兵團(實際上是坦克團)和空軍一起對印軍的裝甲師進行了聯合作戰,迫使印軍轉入防御。
從9月8日至23日,查溫達-巴迪亞那地區上演了印、巴兩軍大規模的坦克大戰。巴空軍和陸軍第6裝甲師緊密配合作戰,在空軍的支援下,第6裝甲師在查溫達戰役中游刃有余。在作戰中,陸軍派出航空隊的一架L-19聯絡機擔任“對空聯絡組”。這樣,空軍和陸軍的有效合作使巴裝甲部隊免受了印空軍的攻擊。在15天的作戰中,巴空軍宣稱在該區擊毀印坦克113輛,但后來證實這個數字有些夸大。
從整個戰局上看,巴空軍奪取的局部空中絕對優勢,不僅使陸軍的各個師在戰線上享有戰術上的有利態勢。陸軍司令可以在整個西巴完全自由地調動部隊。例如,9月7日,克姆卡蘭的第1裝甲師得以調動,其一個旅于9月11日調到了拉合爾以扭轉該地區的危機,后來該師在查溫達地區完成了集結。
努爾·汗的高明之處,在于他集中了所有兵力擊破印空軍的一個點,保證首次突擊的勝利。他這樣做是利用有限的飛機達到最高效益。其一,它使印空軍遭受一定的損失;其二,印空軍若來報復,巴空軍可憑F-104和“響尾蛇”式空空導彈的技術優勢來打擊敵人;其三,巴空軍在防空作戰中可以充分利用 F-104 和裝備“響尾蛇”導彈的 F-86 的配合與印空軍交戰。
印空軍在攻擊巴空軍薩戈達基地時遭到了嚴重損失,這使印軍參謀部相信其飛機難以與巴空軍的F-104、F-86和“響尾蛇”導彈相結合的優勢匹敵。因此,印度空軍盡量避免與巴空軍進行空中格斗。
這樣,把戰斗區域上空的制空權交給了巴空軍來統治。巴空軍也得以自由地支援陸軍作戰,從而彌補了陸軍數量不足的缺陷。實質上,巴空軍主要是靠F-86 擊落印空軍的“獵人”式、“蚊蚋”式和“神秘”式飛機的,駕駛F-86的飛行員是靠其勇氣、決心和技巧打擊印空軍飛機的。當然,F-104飛機為F-86提供了掩護和擔負夜間截擊任務。
3、印度的擴軍備戰
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的原因當然是克什米爾領土的爭端。1954年,尼赫魯放棄了原來使克什米爾非軍事化和在該地區舉行公民投票的承諾,理由是巴基斯坦加入了西方的軍事聯盟。1957年1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否定了印占克什米爾地區制憲會議就查謨和克什米爾地位所作出的決定。此后的1957年2月21日和12月2日,聯合國印巴委員會通過的決議再次肯定了1月24日的決議,并責成有關人士提出解決爭端的建議報安理會。在此后 12年中,印巴雙方還是愿意與聯合國合作尋求一項和平解決辦法的。到 1965年,印度的立場首先發生了變化。
7月1日,印度內政部長宣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項“不容辯論和談判的既定事實”,并認為“談論自決是沒有意義和與事無干的”。印度內政部長的言論激怒了印占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他們開始于8月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巴基斯坦占領的克什米爾區的“自由戰士”也加入了戰斗。到9月1日,印、巴雙方的戰爭爆發了。
激戰正酣的9月20日,當印、巴雙方的敵對行動擴展到了雙方的邊界線,并準備進行縱深攻擊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211 (1965)號決議,要求印、巴雙方在9月22日停火,并將一切軍事人員撤退到8月5日前的陣地去。
1966年1月4日至10日,印度總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在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的斡旋下,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會晤,雙方討論了解決印巴武裝沖突的問題,還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籠統地提出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未提到公民投票問題。宣言同意在1966年2月25日前將各自的軍事人員,全部撤到1965年8月5日前的土地上去。
從1966年至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前,克什米爾并未發生重大事件。在這一期間,印、巴雙方在軍事上仍積極備戰,但巴基斯坦的軍事劣勢仍在加大。
1965年印巴戰爭前,美國停止了向巴基斯坦提供軍援。戰后,巴基斯坦開始實行武器來源多樣化的政策,從諸多國家購買大批武器裝備,包括“幻影”式飛機以及T-59坦克、潛艇、雷達等裝備。
印度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后卻飛速地擴軍備戰,更新武器裝備,全面奪取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優勢。
從1964年起,印度開始實施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開始全面建設國防,擴軍備戰。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的出臺,為印度奪取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優勢提供了保障。
1969年底,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執行完了,印度政府發現計劃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計劃時間太緊而不適應長期計劃和經濟能力的需要,同時由于第二次印巴戰爭和兩年的自然災害,計劃的資金未能完全到位,國內經濟已出現外匯短絀,通貨膨脹等問題,購買武器的計劃未能完全如愿。在政策協調方面,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與經濟計劃的協調性差,兩者不能同步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制定第二個國防五年(1969一1974年)計劃時作了一些預測性的戰略調整,即根據戰略需要考慮十年內的遠景需要作出部署。
在資金投入上,采用滾動式的體制,即每完成一年就將五年計劃時間向后滾動一年,使每年都面臨一個經修正的最新五年計劃。第二個國防五年計劃制定后,修正了第一個國防五年計劃的不足,兼顧了未來需要和現實要求,因而執行起來效果十分明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印度的第二個國防五年計劃已執行到第三個年頭,這時印度的十年擴軍計劃已達目的,三軍的武器裝備已初步更新,印軍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超越了巴軍。
武器裝備的生產,是印度國防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50年代末,國防部長梅農便為此而作了努力。1957年梅農當上國防部長時,印度軍方人物對他是頗為歡迎的。軍方認為梅農是一位精力充沛和政治上適宜的部長。在1957年到中印戰爭爆發前,軍方一直要求增加軍費開支,但軍方與文官政府的矛盾并沒有因梅農出任國防部長而改變。
相反地,梅農是一個難于共事的人,他說話尖酸刻薄,脾氣暴躁,對同僚和下級時而怒氣沖沖,時而又和顏悅色表示親近。很快,梅農與軍方的關系就惡化了。最致命的是,梅農深受尼赫魯信任,而梅農本人與軍方高級軍官普遍不和,尤其是與陸軍參謀長蒂邁雅不和。他們在人事任命上一直矛盾重重,還導演出蒂邁雅辭職的事件和對后來當上陸軍參謀長的馬內克肖的無理指控事件。
4、軍工體系的初建
但是,梅農卻是最早著手建設印度國防工業體系的人。60年代初期,梅農仍堅持先建國防工業然后擴軍的主張。當印度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1956一1961年)時,國家的工業化體系已經建立,梅農立即著手創建印度的國防工業體系。梅農的第一個目標是更大程度地實現武器裝備的自給,其目標開始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后來又在1959年針對中國。
1959年,梅農成立了“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這個組織的領導人要擔任國防科研總監和兼任國防部長的科學顧問以及印度政府國防科研秘書。1962年梅農去職國防部長后,他創建的國防生產與科研領導體制又有了發展。1963年,國防部又成立了以國防國務部長為首的國防生產局,專門領導國防武器生產工作。
1965年,印度政府又在國防部下成立與國防生產局并行的國防供應局,其職責是解決國防采購中進口零部件的替代問題,主持進口部件的國產化生產工作。這些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印度的國防工業生產領導體制,推動了武器生產和自給程度。
梅農的第二個目標是建立一個軍民并舉的新型國防生產體制,這個體制是一個公營企業體系。從1960年至1963年,先后將五家與國防生產有關的大型工業企業劃歸國防部所屬,包括馬扎岡造船有限公司、果阿造船有限公司、印度電子有限公司、布拉加機床有限公司。
1964年后,又成立了新的印度航空工業有限公司、印度推土機有限公司、印度動力有限公司。這個國防部統轄的軍工企業,可以生產輕型武器彈藥、軍用物資及陸軍重型武器如坦克、火炮等。
由于采取了“積極的不結盟”政策,印度于1962年以后得以大量引進軍援,建設了大批軍工廠。美國援建的瓦蘭岡輕武器彈藥廠和安巴賈里炮彈廠可以生產7.62毫米彈藥和81迫擊炮彈;英國援建了昌德拉普爾彈藥裝填廠、迪普奇拉帕里反坦克炮彈廠、阿瓦迪重型車輛廠。
其中阿瓦迪重型車輛廠成功地生產了“常勝者”式中型坦克。“常勝者”式中型坦克是印度國產的坦克,它的設計是根據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提供的“酋長”式中型坦克而進行的。1962年,印度的工程技術人員對“酋長”式中型坦克進行了修改,裝上了類似美國M1式和西德“豹”式坦克上的105毫米火炮,整個設計和生產均由印度人來完成。
阿瓦迪重型車輛廠1966年首批生產了“常勝者”式中型坦克100輛,此后還籌劃生產了以“常勝者”式坦克為底盤的裝甲運兵車,裝甲搶救車、130毫米自行火炮、架橋車等系列產品;除了美國、英國援建了一些兵工廠外,西德、日本還援建了賈巴爾普爾車輛廠,可生產1噸卡車、3噸卡車和吉普車等。
1964年,印度成立了印度推土機有限公司,4年后與法國合作成立了印度動力有限公司,這兩個公司專門生產工程機械和反坦克導彈。為了實現新式武器裝備的自給,印度除撥款建設外國援建的兵工廠外,還擴建和改造了印度原有的22個軍工廠。到1971-1972年度,印度的兵工廠達30個,可以生產陸軍所急需的新一代步兵輕武器,包括半自動步槍、輕機槍、卡賓槍、反坦克槍榴彈,迫擊炮和106毫米無后座力炮等。
同時,120毫米迫擊炮、輕型山炮、中型坦克和法式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等,也由印度自產。1971年底,印度已擁有300輛“常勝者”式中型坦克。
陸軍的新一代武器通過援建的兵工廠生產出來了,它配合陸軍的擴編,使印度陸軍的實力大為增強。
特許仿制蘇聯米格一21戰斗機,淘汰過時的第一代“獵人”、“神秘”、“暴風”、“堪培拉”噴氣式戰斗機,裝備超音速戰斗機成了戰爭后印度空軍建設的主要問題。如果生產出超音速飛機,配以亞音速的“蚊蚋”式輕型戰斗機,印度認為空軍的裝備就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中印戰爭結束后,印度任命了個特別航空工業委員會,由塔塔牽頭,塔塔是位工業家、當時擔任印度航空工業公司總經理。塔塔上任后,立即著手調查空軍的需要和印度自產飛機的可能性。1964年,委員會提出了一份建議書,計劃在1970年建立一支擁有45個中隊的空軍,生產超音速飛機以代替第一代噴氣式飛機。
1956年,印度提出了生產國產飛機的設想。1964年,印度空軍獲得了4架國產HF-24-1型“風神”式戰斗轟炸機。
但是,這種飛機的發動機功率達不到亞音速,1970年還因飛機墜毀死了一名最好的飛行員。
國產機的生產失敗后,印度卻成功地仿制了蘇聯的米格-21系列戰斗機。1962年8月,印度與蘇聯達成了購買12架米格-21戰斗機的協議。從蘇聯購買飛機,符合印度想馬上得到這些飛機同時又條件優惠的愿望。進口米格-21戰斗機后,印度又想由蘇聯提供技術援助在印度生產這種飛機。但是,當時的印度空軍反對這種做法,他們希望得到美國的戰斗機。
后來,英美等國也阻撓印度從蘇聯進口飛機和生產技術,這個協議未能實施。同時,美國拒絕向印度提供F-104G“明星”式戰斗機,理由是這種飛機并不是對中國防御中必不可少的飛機。
從美國獲取支援的愿望落空后,印度到1965年印巴戰爭中仍無法解決空軍的裝備更新問題。第二次印巴戰爭中美國同時停止對印巴的軍援,戰爭結束后,印度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蘇聯了,于是,獲取米格一21系列飛機特許仿制權,成了印度的政治需要和經濟上可行的選擇。
1967年1月,拖延了數年之久的交易成功了,蘇在印度本土裝配了第一批米格一21戰斗機。后來,印度航空工業有限公司在裝配的基礎上又用本國原料生產一些元件,對米格飛機的部件進行特許仿制。這種仿制后來又演變為跟蹤米格一21的后繼型,并不斷改進其火力和續航力,仿制蘇聯的米格系列飛機成了印度航空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71年底,印度空軍就是從特許仿制中獲得了100多架米格一21戰斗機。同時,又與法國達成特許仿制“云雀”置型直升機的協議,并在1971年年底前生產了一批這種直升機。
在緊急備戰時期印度的陸、空軍新一代武器裝備一部分是通過國外的援助而生產的。同時,印度在這一時期還大量購買了蘇制的武器裝備。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印度從蘇聯購買了蘇式T-54和T一55中型坦克450輛、蘇式PT水陸兩用輕型坦克150輛、蘇制130毫米等各種火炮490門和法制“安塔克”和SS11型反坦克導彈等陸軍武器裝備。為解決急需,1971年印巴戰爭前,印度還從蘇聯購買了150架蘇-7B型戰斗轟炸機。由于HF-24“風神”戰斗轟炸機的動力不足,印度空軍在戰前裝備這些飛機無疑解決了對巴基斯坦空軍的優勢的問題。
海軍的艦艇在60年代中期也有了新制造計劃,這是歷來不受重視的海軍建設的一個新變化。1964年,印度向英國貸款470萬英鎊購買了英國的造船設備和圖紙,開始實施建造“林德”級護衛艦的計劃。在馬扎岡造船有限公司,1968年10月終于制造了第一艘印度國產的“林德”級護衛艦“尼爾吉里”號,這艘護衛艦的下水,說明印度進入了自造軍艦的時代。
印度計劃在10年內建成10艘這種軍艦。60年代,印度還曾向美英交涉采購艦艇以取代老齡艦艇的事宜,英美對其表示冷漠。1965年,蘇聯對此事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印蘇很快達成了一項雙邊協議。蘇聯向印度供應一批海軍艦艇,這些現代化艦艇包括F級攻擊型常規潛艇、“別佳”級輕型護衛艦、“黃蜂”級導彈快艇,此外還有后勤補給艦和精確制導武器系統。
這些裝備的生產和購買,使一向未受重視的印度海軍步入了起步階段,為印度海軍從近海走向遠洋奠定了基礎。
進入緊急備戰時期,特別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印度三軍的武器已有一大部分由國內制造,包括自制和特許仿制,當然,也有一些武器裝備仍從蘇聯進口,但其份額已大為降低。
印度之所以能夠從英、美、法、日、蘇等國獲取這么多的軍援,是因為印度奉行了“積極的不結盟”政策,它可以在軍援上左右逢源,各取所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