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巴局勢變化得太快了,這才過去幾天,就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印度對巴基斯坦關閉了領空,印巴兩軍的第一次空中對峙也已經發生過了。
更有趣的是,一個等待了八天的聲音終于介入了。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
魯比奧的兩通電話
4月30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接連撥通了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和印度外長蘇杰生的電話,這下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來了。
在電話撥通之前,印度剛對巴基斯坦關閉了領空,兩國空軍還發生了首次空中對峙,根據報道聲稱,4架印度“陣風”戰斗機在遭遇后選擇了脫離。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
其實新德里與伊斯蘭堡雖然有溝通,但是雙方的溝通并沒有緩解局勢,巴基斯坦更是公開預警,印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迫在眉睫。
這次魯比奧的介入,從表面看是穿梭外交,像是想調停兩國之間的沖突,他對印度外長蘇杰生承諾,“美國將與印度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印度外長蘇杰生
可是反過來,他在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通話的時候,魯比奧卻要求巴基斯坦“務必和印度合作”,直接溝通,承擔起“維護南亞和平”的責任。
這通電話距離克什米爾遇襲已經過去了八天,在這期間,中國第一時間表態,俄羅斯也表明了立場,美國的遲到介入,對于巴基斯坦來說,更像是把印巴沖突升級的關鍵節點。
要知道,在之前特朗普政府就曾表過態,希望兩國自行解決,可現在的介入,很難不讓人猜想后面的考量。
魯比奧這次通話的言辭也是充滿了“藝術”,他表面向印度承諾合作反恐,其實更像是默許新德里將恐怖襲擊的責任歸咎于巴基斯坦,而對巴基斯坦卻要求“配合調查”,并承擔違和責任。
不得不說,魯比奧的說辭看似中立,但其中又有著非常明顯的偏向,給印度留下了遐想的空間,如果能夠坐實巴基斯坦和恐怖襲擊有關聯,那么美國估計就有可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畢竟巴基斯坦政府,一直都在強調印度的指控是缺乏證據的,再加上,印控克什米爾遇襲后僅一個小時就做出了反應,包括切斷了巴基斯坦80%農業用水的印度河水源。
新德里這些行為,都被伊斯蘭堡視為“戰爭行為”,畢竟巴基斯坦也是受害者,斷水直接威脅到了巴基斯坦2,2億人口的生計,可盡管這樣,還是被美國要求自證清白,承擔起違和責任,說白了就是欺負人。
意想不到的合流
更吸引人的是,在這次南亞印巴之間的緊張對峙中,以往在國際事務上針鋒相對的美俄兩國,竟然表達出了一種罕見的默契,讓人感覺天平更像是在新德里這邊。
其中美國的立場就比較明顯了,在沖突爆發前不久,美國副總統萬斯就訪問了新德里,與莫迪進行了會談,討論的關鍵議題之一就是向印度出售F-35戰斗機,如果這個交易達成,印度將會憑借著五代機在南亞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當然美國對印度的支持也不是沒有目的的,“印太戰略”一直都是被美國非常看重的,而印度又作為“四方安全對話”成員,更是被美國視為亞太地區制衡中國影響力的關鍵棋子。
F-35戰斗機
同時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密切關系,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這樣的核心項目,都被美國視為對這片地區主導地位的潛在威脅。
與美國不同的是,俄羅斯對印度的支持更多還是源于傳統聯系,俄羅斯作為印度長期的、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印軍的俄制裝備占比超過了60%,兩國從蘇聯時代就建立了深厚的軍貿和能源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也讓人感覺俄羅斯就是站在新德里這一邊的。
不難看出,美國的真實意圖已經超出了調停本身,日本媒體就已經有報道指出,美國正在計劃以印度為“模版”,推動簽署新的雙邊貿易協議,目的就是想以這次印巴沖突為突破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現實對比
盡管從美國和俄羅斯與印度的關系來看,像是在往印度這邊傾斜,但是戰場上的較量并非完全倒向印度。
印度擁有龐大的軍隊規模,現役部隊有132萬,巴基斯坦只有58萬,但是也代表著印度將會擁有更高的軍費開支。
在裝備數量上,印度也占據著一定優勢,擁有大約4500輛坦克,1400余架戰斗機,以及雙航母戰斗群和核潛艇,可是紙面上的強大與戰場上的現實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印度軍隊裝備多,但裝備維護一直都是問題。
相比較之后,巴基斯坦軍隊規模雖然小,但是裝備體系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不管是成本效益還是可維護性都遠高于印度裝備,而且“梟龍”戰機目前已經實現了本土生產,具備戰時快速補充的能力。
就拿巴基斯坦部署的A-100火箭炮和沙欣-3導彈來說,對印度軍隊縱深目標和關鍵設施都已經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懾。
更為關鍵的是,印巴兩國軍隊的后勤保障體系,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同樣也恰恰是雙方的共同短板,大規模縱深穿插作戰所需的機動性和后勤支援能力,兩國都有明顯的不足。
根據軍事分析專家的判斷來看,即使雙方爆發了沖突,也有可能被控制在兩種模式上:一是克什米爾控制線附近的微弱交火,以軍事人員和輕武器為主,二是有限的正規軍沖突,局限在特定區域,并非全面戰爭。
中國的考量
根據現在復雜的情勢來看,中國的處境就有點微妙了,克什米爾地區鄰近中國的新疆和西藏,沖突升級都可能直接威脅中國邊境的安全,畢竟歷史上三次的印巴戰爭就已經證明了對這些地區穩定的破壞力。
如今中國也在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是如何堅定支持“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避免中印關系進一步惡化之間取得平衡,畢竟對巴支持不足可能損害互信,過度介入很有可能會激化與印度的矛盾。
二是需要警惕外部勢力,特別是美國和他的盟友,可能借機加強在南亞的軍事存在,干擾中巴經濟走廊的進展,甚至還可能將觸角伸向中國的核心利益區。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中國一直都在推動多邊機制介入,比如利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平臺,協調立場,促使印巴兩國重回談判桌,同時對沖美國在這片地區的影響力。
可誰能想到,魯比奧的一通電話,揭開的不光是印巴之間的矛盾,更是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和現實的冷酷。
而莫迪政府在國內強硬形象的需求、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國際社會的呼吁之間,也在面臨艱難的抉擇,如果莫迪執意升級沖突,賭上印度的“大國夢”,那么整個南亞乃至全世界的和平都可能會受到核門檻存在的安全隱患。
不管怎樣,南亞的命運,不應該由外部的強權所干擾,只有對話和克制才是通往未來的唯一路徑,希望莫迪能夠慎重考慮,不要等一切都發生了,到時候后悔可就來不及了。
參考信源
環球網2025-05-02——克什米爾局勢緊張 多國斡旋力避印巴沖突擴大
澎湃新聞2025-04-24——給印度立“人設”:萬斯訪印祭出美國關稅戰新招,但效果存疑
上觀新聞2025-05-01——敏感時刻,巴基斯坦總理與美國務卿通話
中國新聞網2025-05-01——印度宣布對巴基斯坦所有航班關閉領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