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108將中,不少人臉上都被刺了字,也就是受過“黥面之刑”。這種刑罰并非宋朝獨有,早在戰國初期商鞅變法時,秦國就有“棄灰于道者黥”的律條,也就是說連弄臟街道路面的,都要在臉上或額頭上用刀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一生恥辱的標志。不過,到了宋朝,“黥面之刑”進一步升級,成為“刺配之刑”
商鞅時期刺字就已入刑
梁山好漢不少都受刺配之刑
《水滸傳》中梁山泊眾將,即使宋江、盧俊義這一級的首領,都曾被判“刺配之刑”。如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沖受高俅陷害,持刀誤入白虎堂。高俅定林沖“手持利刃,故入節堂,殺害本官”之罪,欲置林沖于死地,將其押到開封府治罪。開封府尹也知林沖冤屈,再加孔目孫定周旋,僅將林沖定性為“不合腰懸利刃,誤入節堂”,給予了“脊杖二十,刺配遠惡軍州”的處罰。
當日,開封府尹升堂問案,“叫林沖除了長枷,斷了二十脊杖,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量地方遠近,該配滄州牢城。當廳打一面七斤半團頭鐵葉護身枷釘了,貼上封皮,押了一道牒文,差兩個防送公人監押前去。”從這段描寫看,“刺配”實際上綜合了3種刑罰:脊杖、黥面、流放,遭罪程度僅次于死刑。
林沖誤闖白虎堂
宋代“刺配”還要受杖刑
被判“刺配”的犯人,出發前先執行脊杖,即用板子(棍棒)打擊人的脊背,將人打得鮮血直流,甚至直接打得殘廢;同時,還要執行黥刑,讓犯人臉上帶著明顯的標志,既是一種侮辱,也有防止其途中逃跑的意思,最后就是安排公人押送至險山惡水。
不過,到了宋代,黥面之刑改變以前用刀刻的方式,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民間稱為“打金印”。由于犯人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
流放途中的武松
武松流放2000里,林沖更遠些
另外,宋朝在執行刺配過程中,也有區別對待的規定。《宋史·刑法志一》載:“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宋代的流放按罪行輕重分為10個等級,即本城、本州、鄰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遠惡地、廣南、沙門島。
林沖所受的就是脊杖二十,流放2000多里外的“遠惡地”——滄州,因此押送公人薛霸就發牢騷說:“好不曉事,此去滄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這般樣走,幾時得到?”打虎英雄武松為兄報仇,砍了潘金蓮的頭,又斗殺西門慶,手里兩條人命,但是武松屬于自首,所以寬大處理,免了死罪,但也是“脊杖四十,刺配兩千里外”。
盧俊義劇照
盧俊義直接流放到死地
河北玉麒麟盧俊義因為定的是謀反罪,一等大罪,因此受刑也是最高一級的,“脊杖四十,刺配三千里,直配沙門島”。這沙門島,就是現在山東煙臺廟島群島中的廟島,現在已成旅游勝地,當年卻是一等一的險惡之地,有去無回的所在,到了那里被折磨至死,其實比直接砍頭更慘。
沙門島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