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謚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一生坎坷,歷經磨難,但崇德尚義,文韜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創(chuàng)立的“心學”體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也因此與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贊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人生是一段旅程,難易皆是修行,苦樂全在心境。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于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01
持平常心
王陽明說:“萬緣脫去心無事。”修心養(yǎng)性的功夫,就在平常。人生本沒有大事,過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心若不安,世間萬物跟著煩亂,紛紛攘攘,無窮無盡。心若放平,不執(zhí)著、不著急,安安穩(wěn)穩(wěn)的幸福感也就隨之而來。
王陽明又說:“今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狀態(tài)。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相處的人,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王陽明還有詩云:“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做好世間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被貶至龍場的日子,是王陽明生命中極難熬的一段時光。在那缺衣少食的蠻荒之地,他的隨從們相繼病倒。為了照顧好自己和隨從,王陽明親自打柴燒水、洗衣做飯,甚至親手喂飯給隨從們吃。不僅如此,王陽明還擔心,在艱苦環(huán)境下隨從們會心情抑郁。于是,他經常給隨從們吟詩誦詞,哼哼小調,只為讓他們心情好些,忘記艱辛和痛苦。面對那些難以預料的事,他不去勞神;面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他一笑而過。
生活,好也要過,歹也要過。唯有一顆平常心,才能讓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02
守光明心
王陽明有個弟子叫徐樾,自以為已經深諳陽明心學的真諦,王陽明就讓他加以說明。徐樾每舉一個例子,王陽明便否定一個,接連舉了十幾個例子卻全都被老師否定,徐樾開始焦慮、沮喪。
王陽明指點道:“你太執(zhí)著于外物。”徐樾不解。王陽明指向燭火:“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亮的湖面:“這也是光。”再指向河面星星點點的漁火:“這都是光。”徐樾起先茫然,隨即頓悟。光既不在燭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間。王陽明說“此心光明”,只要心中有光,光便無處不在。
內心光明,世界也就光明,無論面對什么事內心都是一片坦然。這樣的人,懂得在前路迷茫時,點亮自己心中的明燈。
養(yǎng)吾光明心,是最高的修為。無論是輝煌還是灰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眼前這段路,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越是艱難時,越要守住內心的光明。
關于人生的起起伏伏,王陽明全都坦然接受。在他看來,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來就好,萬萬不能賴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裝作不曾跌倒的樣子。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無論如何,心向光明。
03
放寬心
王陽明還曾說:“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憤怒等情緒,學會順其自然,不必過分在意,心體自然會廓然大公,實現(xiàn)本體的中正了。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郁郁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能以寬廣之心解決與人紛爭,慰藉心靈,因此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人們常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心胸的寬廣與豁達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標準。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變得狹窄,而且常常對別人產生怨恨情緒,這對己對人都是一種傷害。
只有敞開心懷,面對摩擦和誤會放下心中的憤恨情緒,才不會被俗世塵埃所擾,才能安心當下,保證身心的純凈。包容萬物,容納太虛,待人處事寬大為本,才能活得輕松,舒心自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