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的一天,原國民黨起義將領、時任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第23兵團司令員的董其武奉命到北京開會,途中聽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
他的部下,原綏遠起義部隊36軍軍長劉萬春、第37軍111師師長張樸、騎兵第4師師長鄂友三竟然被解放軍逮捕了。
董其武聽后深感震驚,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不相信這是真的,共產黨向來守信用,對起義人員的原則是既往不咎。
這幾個將領當初確實不愿意起義,但最終還是在協議上簽字同意。既然已經起義,怎么會被逮捕呢?
董其武立即去有關部門打聽,得到的消息是確有其事。
36軍軍長劉萬春
就在這時候,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打來了電話說,36軍軍長劉萬春等人密謀組織手下舉行叛亂,已經被逮捕。
聶榮臻還說,此事也已經通知了傅作義。盡管如此,董其武并沒有放棄,他積極奔走,為幾個人求情。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三名的被捕將領(劉萬春、張樸和鄂友三)被從輕發落,判處有期徒刑。
要知道,根據當時的法律,叛亂鐵定是要被判處死刑。對于這樣的結果,董其武表示遺憾,但還算滿意。
可是后來,三人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劉萬春和張仆最終得以善終,鄂友三卻被槍決。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鄂友三的歷史欠賬實在是太多了。
鄂友三,1908年3月出生于包頭市九原區沙爾沁鎮的沙爾沁村。
他是一位基督教徒,他原本姓郭,在家里排行老四。6歲時沒有了母親,8歲時又失去父親。舉目無親,孤苦伶仃,流落街頭。
凜冽的寒風中,他凍僵在路邊,奄奄一息。就在這時候,一位好心的大爺路過,將他送到了包頭基督教三妙救嬰院。在瑞典籍傳教士鄂必格牧師的養育下,鄂友三活了下來。
鄂必格不但將其撫養大,還將他送到薩縣耶穌教堂讀書。23歲那年,綏遠第一中學畢業的鄂友三產生了報國夢想,到南京報考了黃埔軍校。
其時中國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黃埔軍校錄取率相當高,達到了30%,有人數學不及格都被錄取了。像鄂友三這樣中學畢業的,只要正常發揮,考取毫無懸念。
1931年3月,鄂友三成為南京黃埔軍校第九期騎兵科學員,三年后畢業。因為成績優異,幾個老師都表示挽留,讓他擔任學校任區隊長。
再后來,他還擔任了10期助教,也就是給學生上課。能留校任教的學員,堪稱是千里挑一。由此可見,鄂友三的軍事才能確實出類拔萃。
抗日戰爭爆發后,鄂友三熱血沸騰,主動申請回到綏遠,保衛家鄉。
由于起點比較高,畢業只有三年的他,就已擔任了綏遠人民自衛抗日第三路軍參謀長,可謂是一步登天、青云直上。
被稱為“天之第一門生”的胡宗南,晉升速度已經不慢,但是從軍十年之后胡才擔任師長職務。不得不說,鄂友三的人生太順利了。
鄂友三也很珍惜這樣的報國機會,他也明白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道理,上任之后吃住都在軍營,刻苦訓練部隊。經過3個月的訓練,他的部隊戰斗力飛速提高。在對日寇的作戰中,三路軍打得很頑強,讓日軍吃了不少苦頭,受到老百姓的稱贊。
對外戰場上的鄂友三無可指摘,是條漢子,但功不抵過,在抗戰期間,他對內也干了不少壞事。
在蔣介石的指揮下,鄂友三也搞起了摩擦,襲擊大青山地區的八路軍358旅715團,殺害了不少戰士。
對于鄂友三的挑釁,八路軍毫不留情地進行反擊。在一次戰斗中,三路軍在襲擊八路軍358旅的時候被打得落花流水,鄂友三自己也受傷被俘。他知道自己罪大惡極,沒有好果子吃,在被提審的路上,僥幸趁機逃脫。
逃脫之后的他不敢回到原來的部隊,跳槽到了民眾抗日自衛軍四路軍改編的游擊四師,擔任了副師長。
死里逃生的他發誓要“以牙還牙”,報復八路軍。他知道八路軍善于打游擊,神出鬼沒,不好對付。
有一次,鄂友三到寧夏出差,在那里偶遇寧夏馬家軍一個將領。對方告訴他,騎兵是對付紅軍的殺手锏。回去之后,鄂友三隨即投入巨資,購買優質戰馬,將游擊四師改編為騎兵第五縱隊,自任司令。
為了提高騎兵戰斗力,他不惜重金從馬家軍聘請教官。他自己還親自學習騎射,在操場上揮汗如雨,跟部下真刀真槍地比武。
為提高技戰術水平,他也是拼了。經過三個月的訓練,騎兵部隊戰斗力像個樣子了。鄂友三便開始“亮劍”,主動出擊,瘋狂襲擊八路軍。
騎兵機動性很強,來如狂風,去如閃電。而當時八路軍358旅沒有騎兵,吃了不小的虧。有一次戰斗,就有13名八路軍戰士犧牲。
為了協同抗戰,中共綏西河地委書記楊植霖曾給鄂友三去信,說大敵當前,應該團結起來,不要做親痛仇快的事。
鄂友三看信之后不為所動,反而當著送信人的面,冷笑著將信付之一炬。
李井泉
1938年底,358旅以715團為基礎,組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大青山騎兵支隊(李井泉擔任司令員),當時規模不大,只有500多人。經過幾個月的發展,支隊已經初具規模,有3個營,2000余人。
如此一來,鄂友三沒那么囂張了。即便如此,在抗戰勝利前夕,鄂友三趁著八路軍主力東移,加強挑釁,將八路軍萬家溝根據地圍困,時間長達兩周。
接著,鄂友三又指揮部隊,攻占了八路軍井兒溝根據地。
可以說,鄂友三是抗戰期間的反共先鋒,摩擦專家,雙手沾滿了鮮血。
誠然,鄂友三也干過好事。抗戰期間,鄂友三率部與日軍死磕,打了不少惡仗。
1942年5月,騎四師十團二連與日軍在千樹溝發生激戰,鬼子兵是鄂部的3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鄂部毫不示弱,與日軍血戰到底,連長宋玉陣亡,全連只有30多人逃生。
抗日戰爭勝利后,鄂友三無可選擇地把自己綁在蔣介石的戰車上,參加了內戰。所部整編為騎兵十二旅,他自己任旅長。作為傅作義的部隊,鄂部參加了幾乎所有與我軍的作戰,如綏遠戰役、集寧會戰、進攻張家口、掃蕩冀中、突襲土孜爾臺等等。
在所謂的“冀中穿心戰”中,鄂部將我冀中根據地工廠、設施、全部摧毀。不光如此,他還邀請國民黨統治區的記者前往拍攝報道,炫耀自己的“功績”。
因此,鄂友三既是反共先鋒,又是抗日英雄,功罪一身。
那么,既然鄂友三后來選擇起義,為何還會被逮捕呢?
1949年“九·一九和平起義”之后,鄂部保安騎兵第四旅被合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四師,鄂友三擔任師長。
如果鄂友三痛定思痛,真正改弦更張,從此好好革命,本著既往不咎的原則,過去的事肯定會一筆勾銷。
然而,鄂友三并不安分,和劉萬春等人跟在臺灣的蔣介石保持秘密聯系,企圖興風作浪。
我綏遠情報站成功地策反了綏遠軍統骨干武毓美,獲得了蔣介石和鄂友三等人秘密來往的電文。這就出現文章開頭一幕,1950年11月25日,劉萬春、鄂友三和張仆被以暗通國民黨罪逮捕。
劉萬春于1976年獲釋,張仆沒有等到那一天,在1974年病死在監獄。
鄂友三則是個例外,在被捕當年便“病死”(另外一說為處決)。
當時的鄂友三年齡才42歲,老實講,病死的可能很小。說來說去,還是因為鄂友三在抗戰時期,欠下太多血債;“起義”之后又賊心不死,還想配合蔣氏禍亂大陸,這才被特殊對待。
平心而論,鄂友三是個軍事指揮能力很強的將軍,能征善戰,智勇雙全。如果他像傅作義先生那樣,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想必還是能有個不錯的晚年。
即使是起義后又企圖叛亂的劉萬春,出獄之后也生活的不錯,還寫成了回憶錄出版。
歸根結底,鄂友三的思想太反動,站錯了隊,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生命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